頤和園集傳統造園藝術之大成,借景周圍的山水環境,飽含中國皇家園林的恢弘富麗氣勢,又充滿自然之趣,高度體現了“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造園准則。萬壽山、昆明湖構成其基本框架,占地300.8公頃,水面約占四分之三,園中有點景建築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處,3000余間古建築,面積70000多平方米,古樹名木1600余株。其中佛香閣、長廊、石舫、蘇州街、十七孔橋、諧趣園、大戲台等都已成為家喻戶曉的代表性建築。
頤和園,按其游覽路線,可以分為南湖島景區、文昌院景區、宮廷區、諧趣園、後溪河沿岸景區、後山景區、前山景區、萬字河沿岸景區和西堤景區等九大景區。
頤和園諧趣園景區
頤和園諧趣園 位於霁清軒的南面,萬壽山後山東北麓,始建於乾隆十六年,原名惠山園,是仿江蘇無錫惠山腳下的寄暢園而建的。嘉慶十六年(1811年)改建此園後更名諧趣園。光緒十七年重建諧趣園時又有增改。慈禧太後駐園時,經常至此釣魚游樂。
諧趣園宮門坐東朝西,面闊3間,帶2間耳房,歇山屋頂帶硬山抱廈,面西懸掛匾額:“諧趣園宮門”。進入宮門是1座面闊3間的敞廳。宮門東南側即為知春亭,這座方亭的形式和名稱均和昆明湖知春亭相同坐西朝東,四面臨水。從知春亭到湖南側的引鏡之間用3間游廊串聯。
引鏡位於昆明湖南側,是一座小巧的軒式建築,南為土山,建築坐南朝北,前、後各3間,前面有廊。屋頂為雙卷勾連搭式,面北懸掛匾額“引鏡”。引鏡東側以1座小橋通向湖岸,橋的東南側是1座懸山頂船塢,坐北朝南。
頤和園諧趣園
洗秋、飲綠 諧趣園內兩座亭子。洗秋位於引鏡東側,坐東朝西,面闊3間。面西懸掛匾額“洗秋”,洗秋南側的飲綠,是一座重檐方亭,面闊1間,坐東朝西,面西懸掛匾額“飲綠”,洗秋北,洗秋與飲綠間有3間曲廊貫通。飲綠北側有14間曲廊通向澹碧的西側。www.lvyougl.com
頤和園諧趣園內洗秋、飲綠亭
頤和園澹碧 為諧趣園內一座小巧的齋式建築,面闊2間,坐南朝北,硬山式頂,面北懸掛匾額“澹碧”。澹碧東側殿有爬山廊通向知春堂。知春堂坐東朝西,面闊5間,歇山式頂。鹹豐年間,皇帝曾在此處召見過軍機大臣。堂的北面用2間游廊與小有天亭聯通。小有天亭呈圓形,攢尖式寶頂。小有天西面以13間游廊通至蘭亭。
頤和園澹碧
頤和園蘭亭 蘭亭坐北朝南,四脊攢尖頂,內有石碑,碑上題刻乾隆帝御制“尋詩迳”詩句。“尋詩”出典於《唐詩紀事》,“李賀每旦出,騎弱馬,背錦囊,遇所得賦詩,書投囊中”。乾隆時期,尋詩迳是一條用疊石構成的石澗,乾隆詩中記述這裡“苔徑缭曲,護以石欄,點筆題詩,尋幽無盡”。光緒年重修諧趣園時,增建蘭亭、游廊等建築,石碑移入蘭亭內。www.lvyougl.com
頤和園諧趣園內蘭亭
頤和園湛清軒 位於蘭亭北側。此處清漪園時名墨妙軒,軒內壁間有續三希堂法帖石刻,乾隆時曾捶拓饋贈親貴大臣,稱“墨妙軒法帖”。現軒內遺存御碑1塊。軒坐北朝南,面闊3間。“湛清軒”匾下有聯曰“萬笏晴山朝北極,九華仙樂奏南熏”。軒內明間石碑為臥式。湛清軒至涵遠堂有游廊5間。
頤和園湛清軒
頤和園涵遠堂 正殿涵遠堂位於諧趣園水池北岸正中,嘉慶十六年添建,殿內有精美雅致的木雕裝修,階前石碼頭為慈禧太後的登舟之處。建築坐北朝南,面闊15間,歇山頂。殿內有匾“履德之基”。堂東至矚新樓有爬山廊22間。
頤和園涵遠堂
頤和園矚新樓 涵遠堂西面的矚新樓,在乾隆時名就雲樓,光緒年重建時改今名。樓坐西朝東,建築巧妙的結合了地勢,從東側看樓的結構為2層,西側看為1層。面闊6間,周圍有廊。歇山頂。2層懸掛“矚新樓”匾額。樓外南側圍牆有瓶形門。西北有3間硬山頂值房,南至澄爽齋有游廊10間。www.lvyougl.com
頤和園矚新樓
頤和園澄爽齋 澄爽齋在清漪園時名澹碧齋,光緒重建時易今名。建築坐西朝東,面闊3間。歇山頂。澄爽齋南至宮門敞廳用9間游廊(曲廊)連接。
頤和園澄爽齋
頤和園知魚橋 水池的東面有一座橋身貼近水面的石平橋——知魚橋,橋名源自中國先秦哲學家莊子和惠子在濠上那段知不知道魚快樂的有趣辯論。橋頭有一座高2.57米的石牌樓,上面镌刻著乾隆帝題寫的“知魚橋”題額,及有關魚快樂命題的御制詩句。諧趣園的北側還有硬山頂南房2間。
頤和園知魚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