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腳蹬內聯升
老北京曾有:“頭戴馬聚源,身穿瑞蚨祥,腳蹬內聯升,腰纏四大恆”的順口溜。戴馬聚源帽店的帽子,顯示最尊貴;用瑞蚨祥的綢布做的衣服,穿在身上最光彩;腳蹬一雙內聯升靴鞋店的靴鞋,最榮耀;腰中纏著四大恆字號錢莊的銀錢票,最富有。從這個順口溜中,可以知道馬聚源、瑞蚨祥、內聯升和四大恆是過去北京最著名的店鋪。現在除四大恆不復存在外,其他依然是北京的主要商店。而內聯升也當之無愧的穩坐京城鞋店的頭把交椅。
內聯升的創始人趙廷是河北省武清縣人,從十幾歲開始,就在東四牌樓一家靴鞋店學徒。出師後,得到當時清朝京城達官丁大將軍的幫助,籌資白銀萬兩,在崇文門內東江米巷(東交民巷)開辦了內聯升靴鞋店,取名內聯升,內指“大內皇宮”,"聯升"是個十分吉利的詞,意思是穿此店的鞋可"連升三級"。當時迷信的人多,願意聽到吉祥之詞,內聯升這個字號很迎合這些人當官的心理。
內聯升開業後,生意興隆。文官武將,大小官員,到內聯升訂做、購買朝靴的人絡繹不絕。內聯升的朝靴,選料真實,做工講究,穿著好看舒適。這種朝靴底子略薄,前頭有點搬尖,後跟稍厚,青緞子面,厚千層底。當時的緞子以南京生產的黑貢緞質量最好,內聯升不怕多花錢,專門從南京進黑貢緞。內聯升每訂做一雙朝靴,都是量尺寸,試穿樣子,修改制做成靴,不怕麻煩。有的一雙朝靴要改幾次,到顧客穿著隨腳舒適滿意為止。宣統皇帝在太和殿登基時穿的龍靴,就是內聯升做好後送到內務府的。
內聯升做滿清政府官員的買賣,一般的小官小吏,都要親自來店鋪訂做購買;而那些中、上級的官員,一般的都派人來,叫內聯升去人為其量尺寸做朝靴。經過生產經營的實踐,趙廷想出個既省事又可拉主顧的好辦法,就是把清政府大小官員凡是在他店做過或是買過朝靴的人的姓名、年齡、住址、靴子尺寸、特殊愛好記入專門的帳中,叫做“履中備載”。有了這個履中備載,根據它的記載,派人把靴子送去,准保合腳。這種辦法讓顧客很高興,主顧也就拉住了。另外,在當時好的朝靴經常作為一種禮品,饋贈親友或下級送給上級。內聯升有了履中備載,大大方便了送禮者,因為買了它管保管受禮者稱心滿意,從而內聯升也能多做買賣。
但是,趙廷在經營上並不死板,繼開店之初主要賺"坐轎人"的錢並大發其財後,他又想到:"要伺候好坐轎子的,就得想到抬轎子的。"為此,內聯升開始生產雙臉帶"筋"、外觀顯得挺虎勢的 "轎夫灑鞋"。這種鞋不但柔軟吸汗,走起 路來既無聲又生風,閃展騰挪,隨心所欲。民國時,沒有那麼多轎夫了,但又受到拉洋車的車夫和扛大個兒的腳夫們的歡迎。老捨先生筆下的祥子就愛穿這種鞋。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愛國的義和團運動興起,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清王朝內憂外患,社會動蕩不安時,內聯升深受其災,店鋪經理趙廷氣憤而死。其子趙去書接手營業,把店鋪遷至前門外廊房頭,並在北火扇另立制鞋作坊。
清王朝覆滅後,穿朝靴的人不多了。繼之興起的是小圓口千層底緞子鞋和小圓口千層底禮服呢鞋。這種鞋底子薄,輕便秀氣。從政的、為商的都可穿。內聯升做的小圓口千層底鞋,鞋面、鞋裡和底子布都選用新料和好料,做工精細,因此,深受顧客的歡迎。當時,穿一件綢子長衫,腳穿一雙絲線洋襪,一雙內聯升的小圓口千層底緞鞋或小圓口千層底禮服呢鞋,其服飾可算上乘,為最時興、最貴雅者。
1943年,趙雲書去世,內聯升第三代趙雲書之子趙佩杉為其父辦完喪事後,擔任了內聯升的經理,支撐住內聯升的門面。趙佩杉在內聯升走下坡路時接手營業,勉強渡過了難熬的抗日戰爭的後期和國民黨的統治時期,慘淡經營了幾年,至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直到公私合營後,店鋪才第三次遷到大柵欄內原達仁堂藥店的舊址。
現在內聯升的主打產品千層底布鞋開始制作於建國初期,源於以前的小圓口千層底緞子鞋和小圓口千層底禮服呢鞋。這種鞋具有透氣好、易吸汗、輕便的特點,因此,一些中老年人喜歡穿它。到內聯升買千層底布鞋的,有北京的顧客,有外省市的顧客,還有海外的顧客。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郭沫若等生前最喜歡穿千層底布鞋。1962年,郭沫若還特意寫出詩稱贊內聯升的布鞋:“憑誰踏破天險,助爾攀登高峰;志向務求克已,事成不以為功。新知雖勤摩挲,舊伴每付消融;化作紙漿造紙,升華變幻無窮。”
內聯升的千層底布鞋,還受到一些國際友人的鐘愛。美國第一任駐華聯絡處主任布魯斯在離任回國時,特意在內聯升訂做了兩雙布鞋,以留紀念。
“老頭樂”是內聯升另一種著名的傳統產品,它是老年人冬季喜歡穿的棉鞋,又暖和,又結實,而且穿脫方便,所以稱老頭樂。又因為在鞋幫上有用手工扎出的雲頭花紋,也叫“大雲棉鞋”。
現今,內聯升的營業有了很大發展,職工從過去的五十多人增加到三百來人,每年生產近十萬雙布鞋,十多萬雙各式皮鞋。店鋪已翻建成店堂寬敞明亮、樓上樓下有幾千平方米的新店堂。經營從千層底布鞋、老頭樂等老產品,到大量各式男女皮鞋新產品。
內聯升的中興,適應了社會各方面的需要。而作為北京的老字號鞋店,內聯升不只是一塊歷史悠久的牌匾,更是代表了民族的精神的繼承。
二、沉沒的步瀛齋
地處北京古老大棚欄商業街的步瀛齋鞋店,相傳始創清鹹豐八年(1858年),由在朝任官的李姓人士所建,前店後廠,以制作布鞋為主,服務對象主要是當朝官員和上流社會的達官顯貴。“步瀛齋”這一字號單從字面上即可發現其創始人希望“生意興隆通四海”的氣魄和濃厚的書香氣息。同時亦不難看出,大凡京城的老字號都有其深刻的內涵和寓意。
步瀛齋生產的鞋以品種齊全著稱,既有選料考究,做工精細的緞面手工繡花布鞋,又有實 用耐穿、深受百姓歡迎的“棉花簍”也叫大雲鞋;還有專門為勞動者准備的股子皮雙臉灑鞋。它以耐磨經穿為特點,舊時多為蹬三輪車的腳力工人穿。
隨著社會的發展,僅靠手工制作布鞋已滿足不了各界人士的需要,三十年代後期步瀛開始從上海等南方城市購進皮鞋,成為京城最早經營皮鞋的專業鞋店之一。如此一來,南北鞋荟翠、皮便鞋齊全,步瀛以其領先一步的氣勢在京城鞋業中名聲大振。另外,他們以“誠信待客”作為經商宗旨,享有“和氣步瀛齋”之美名。因此,京城內外,很多人慕名而來,步瀛齋的生意做到了大江南北。
1986年,步瀛齋進行了擴建,新建的步瀛齋鞋店,月洞花香,雕紅刻翠別具一格。經營面積一千多平米,仍保持了品種齊全的經營特色。
作為百年老店,步瀛齋素有“和氣步瀛齋”之美稱。優質的服務,上乘的商品質量,使步瀛齋鞋店深受北京人和外地游客的喜愛。
上至千元、幾千元的進口皮鞋,下至一元多的寶寶鞋,在步瀛齋都能買到。並采取開架售貨方式,整個一樓大廳各種皮鞋琳琅滿目。二樓經營布鞋,品種齊全。許多大商場不願意做的生意它們做,它們“不怕利微,只圖貨全”,而恰恰是依靠貨全,步瀛齋引來了眾多的回頭客。一次,一位外地顧客為老母親買了一雙“放足鞋”,本想回去一定能博得老太太的歡心,沒成想老太太卻數叨開了:“好不容易碰上雙我能穿的鞋還不多買幾雙?”於是,這位顧客二次進京直奔步瀛齋,一下買了八雙“放足鞋”,臨走還撂下話兒:“下次買鞋還來這兒。”
“步瀛齋”擁有這樣一塊金字招牌,又處在大柵欄這樣一塊寸土寸金之地,所以多少年來步瀛齋的經理們沒有為銷售發過愁。但是,近年來市場經濟無情地把百年老店推入了商品大潮的海洋中。
如今的大柵欄商業街,消失的老字號數量達到60多家;幸存的十多家老字號,多數苦苦支撐,有的只剩下空殼,有的沒了自家店鋪,有的不得不大量出租櫃台……
步瀛齋不幸就是其中之一,雖然它的店鋪上高懸著老招牌;但走進去後卻發現這裡一多半賣的已不是自家產品。
一樓中滿眼卻是時尚品牌鞋,惟獨沒有步瀛齋自家產的布鞋。二樓裡,步瀛齋的鞋僅占了“半壁江山”,其余的地方都被其他品牌的鞋帽占據了。
步瀛齋經歷了十年的慘淡時光,為了生存,不得不引進私營企業。現在,企業雖然有了起色,但鞋業零售已“退居二線”。
不僅是步瀛齋,大柵欄目前尚存的老字號中,多數都采取合作經營、出租櫃台等方式苦苦支撐。百年老店謙祥益綢布莊,引進了個體合作者,“流水”比五六年前還是少了一半。曾經日進斗金的瑞蚨祥,老職工們回想起當年每天要補十車貨的紅火場面,無不感慨。
很多從小泡在大柵欄老字號中長大的老人們。這些年眼瞅著一家家老字號摘牌,許多人慕名而來,失望而歸,他們十分心痛。
我們真心希望,步瀛齋能夠迎來它的又一輪春天,但這不僅需要它本身需要下工夫調整經營方式,推出優質產品,也需要我們中國人民族魂的回歸。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世界精品,時尚名品鞋走入了北京,走進了中國,萬寶路,阿迪達斯等諸多品牌的鞋子讓人眼花缭亂。兩家老字號鞋店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市場沖擊,為求得生存紛紛結合中國傳統與時尚潮流不斷迎合消費者口味推陳出新,但有一樣是不會改變的,那就是我們的民族的精神,中國人到哪裡都流著中國人的血,都要走中國人的路,穿中國人的鞋,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以北京內聯升和步瀛齋為代表的中國鞋業只要有了民族的支持與力量是永遠不會消亡,而必將隨著老北京一樣在時代的大道上代代傳承。
旅游提示:
內聯升地址:北京市宣武區大柵欄街34號
王府井新東安地下一層
步瀛齋地址:北京市宣武區大柵欄8號 大柵欄步行街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