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去很美――爨底下
爨底下村,是北京周邊少有的,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的古跡村落。兩年以前,我在某個旅游論壇看到過有關它的攝影作品,那個為它拍下絕美照片的人一定是非常懂得欣賞它的美的。否則,便會同我一樣,第一眼的印象便是貧窮落後和滿目荒涼。
爨底下村座落在門頭溝區齋堂村,地處京西山區的深山峽谷中。一路前往,路上風景很不錯,山澗溪流成河,林間鳥啼聲聲,不禁引人浮想聯翩,“山風、溪水、狗狗、炊煙、熱湯、木桌缺了誰?……”爨底下村的景致被我想象得如同“花雨夜”中唱得那樣,格外美。
爨底下村裡人口只一百多,幾十套古四合院落,風格別有情致,從中更是可以看出哪是財主家哪是貧農家。那個爨字,讀音同“川”。是燒火煮飯。據說這個字的意思就是:“興字頭,林字腰,大字底下架火燒。”
爨底下村有很多動人的傳說故事,就村名的由來就有不同的傳說。也有將取名的含意說為是:“爨”當“灶”,燒火做飯講。古村取“爨”,象征家族團結。還有取“灶”象征“暖”,與“韓”姓之“寒”音相對應,象征村落避寒保“暖”的說法,多種說法體現村民的文化品味與追求。同時,村子周邊還有許多古棧遺跡和景點。
不過,我想,爨底下在我們見到它之前,那段“久藏深山人不知”的時期,一定比現在更美。
這是一種矛盾心情。時時處於我們的心中,又想靠近它又怕傷害它;作為旅游景點,當地村民又想開發又想保護;又想裝扮,又怕弄巧成拙。況且,這種後期人為的痕跡已經無處不在,他們也是處於一種矛盾的心情之中與之相伴過活。我想,這種矛盾的心情還會一直持續下去,直到有一天,爨底下的美和其中深蘊的歷史內涵被天下人所共知,從而天下人也得知,有一種美最好的欣賞方式是遠遠地觀望,讓它安靜,讓它沉息,多給點兒時間,讓它好好梳理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從爨底下村再往裡走,便是“一線天”的景點。事先不知道的情況下,忽然行到那裡會有十分的欣喜。
相鄰有一個柏嶼村,進村的道路一路上多是玫瑰飄香,迎風輕搖,這個村子相對安靜許多。因為不是旅游景點,因此也真實得多。給人的感覺反而更好,同時,看到柏嶼村最好的一幢建築竟然是村民劇團,委實另我深感意外和佩服。不禁會想,柏嶼村的過去和歷史大多數如我般游客不得而知,但那在歲月中深藏不露地醞釀的,一定是一壇具有濃厚醇香的好酒。
(農家院)
(窄巷)
(某一處。。)
(景)
(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