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穹宇位於圜丘壇以北,是存放祭祀神牌的處所。
(鳥瞰皇穹宇) [轉帖]
皇穹宇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稱皇穹宇。
皇穹宇始建時為重檐圓攢尖頂建築。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建,改為鎏金寶頂單檐藍瓦圓攢尖頂。
皇穹宇有東西配庑各5間。其正殿及東西庑共圍於一平整光滑的圓牆之內。
(宮門)
(皇穹宇)
皇穹宇殿高19.2米,徑15.6米,單檐藍琉璃筒瓦,攢尖頂,鎏金寶頂,漢白玉石台基,周圍有石護欄,東、西、南三台有台階各十四級,殿內天花為貼金龍鳳,八根金柱上是貼金纏枝蓮,殿正中布置了漢白玉雕花石座,座上設龛,供奉“皇天上帝”神牌,其前方兩側各有四個方石台,是放置清代八個祖先神牌的地方。
皇穹宇兩側,各有配殿五間,也是從前收藏配祀神牌的地方。
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圍牆。牆高3.72米,厚0.9米,直徑61.5米,周長193.2米。牆壁是用磨磚對縫砌成的,牆頭覆著藍色琉璃瓦。
圍牆的弧度十分規則,牆面極其光滑整齊,對聲波的折射是十分規則的。只要兩個人分別站在東、西配殿後,貼牆而立,一個人靠牆向北說話,聲波就會沿著牆壁連續折射前進,傳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無論說話聲音多小,也可以使對方聽得清清楚楚,而且聲音悠長,堪稱奇趣,給人造成一種“天人感應”的神秘氣氛。所以稱之為“回音壁”。
(回音壁) [轉帖]
皇穹宇遠遠望去,就像一把金頂的藍寶石巨傘。
(成貞門拍得皇穹宇)
圜丘的附屬建築看過之後,向南行去看看祭壇。
圜丘壇又稱祭天台、拜天台、祭台,是一座露天的三層圓形石壇,為皇帝冬至祭天的地方,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擴建。
圜丘壇周長534米,壇高5.2米,分上、中、下三層,各層欄板望柱及台階數目均用陽數(又稱"天數",即九的倍數),符"九五"之尊。
圜丘壇面用艾葉青石砌就。壇面除中心石是圓形外,外圍各圈均為扇面形,數目也是陽數。
圜丘壇每層都有漢白玉欄板望柱,均為9的倍數。上屋欄板72塊,中層108塊,下層180塊,合360周天度數。古人認為九是陽數之極,表示至高至大,皇帝是天子,也至高至大,所以整個圜丘壇都采用九的倍數來表示天子的權威。
圜丘壇有外方內圓兩重矮牆,象征著天圓地方。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