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壇是明清兩朝皇帝用於“祭天”“祈谷”的祭壇,主要建築物有“圜丘壇”和“祈谷壇”。
據史料記載,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動,可追溯到公元前兩千年,尚處於奴隸制社會的夏朝。中國古代帝王自稱“天子”,他們對天地非常崇敬。歷史上的每一個皇帝都把祭祀天地當成一項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動。而祭祀建築在帝王的都城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以最高的技術水平,最完美的藝術去建造。在封建社會後期營建的天壇,是中國眾多祭祀建築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壇不僅是中國古建築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瑰寶。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920年),名天地壇。嘉靖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制度,於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稱天壇。清乾隆、光緒帝重修改建後,才形成現在天壇公園的格局。
天壇占地272萬平方米,整個面積比紫禁城還大些,有兩重垣牆,形成內外壇,壇牆南方北圓,象征天圓地方。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牆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
過昭亨門向西行300米,因廣利門方向無游人行走,只有修繕人員進進出出,故折向北行,去西天門。
(西天門外)
在門外北側的餐廳用過早餐(焦圈,豆漿,豆付腦),坐在西天門外吸了2支煙(內壇是禁煙區),然後進入西天門。
(游覽圖)
(西天門內)
透過券門洞向西看過去,遠處那座門就是外壇牆的祈谷壇門。
外壇牆原制只有西面那一座門,就是祭天時進入天壇的正門。
乾隆時期在外壇牆南段增開了圜丘壇門(與內壇牆的廣利門相對),北段的那座門改稱祈谷壇門。
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牆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壇、皇穹宇等。
兩壇隔牆西邊的門(三座門):
(三座門)
兩壇隔牆東面的成貞門:
(成貞門)
進西面的“三座門”北行,甬道的西面就是齋宮。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