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雲居寺看石經
難得遇上北京如此的好天,天真是藍的透徹,我們一行6人,一早就趕往北京房山縣雲居寺游覽。在老閻大哥的路線圖指引下,我們不幸繞道河北,好在河北人民厚道,讓我們在進入境內
雲居寺位於北京西南房山區境內的白帶山下,距市中心
雲居寺始建於隋末唐初,經過歷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進殿宇。大門口就是天王殿,四大天王把守山門,進的山門,就見一大牌坊居中,兩旁是鐘樓鼓樓,毗盧殿供奉是釋迦牟尼的化身佛,毗盧佛,據說是智慧的化身。後邊一次為釋迦殿,藥師殿、彌勒殿、大悲殿供奉的是觀音菩薩,兩側有配殿和帝王行宮、僧房,不但供奉的佛齊全,後來我們還發現了道教的青龍白虎,還有道教的石碑,可見是佛道早有和平共處的先河。寺院依山而建規模非常宏偉。
沿著竹林密布的小路曲徑通幽,經過巨大的銅鍋走到了側面的塔群,這裡有唐塔兩座,建於唐初,距今已有1200多年。北塔稱捨利塔,建於遼代,磚瓦結構,為獨特的鐘鼓樓式,高
雲居寺是佛教經籍荟萃之地。寺內珍藏著石經、紙經、木板經號稱三絕。紙經現藏於大悲殿北側的殿堂中,內有22000多卷,為明代刻印本和手抄本,數量之多是國內各大名寺所罕見。
木經始刻於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乾隆三年(1738年),現存七萬七千多塊。在這裡行雲親自操作,用木經版拓下一頁佛經,買回家中供奉。小院中玉蘭盛放,樹下鳥籠中鳥兒雀躍,生機勃勃。
石經始刻於隋大業年間(605年),僧人靜琬等為維護正法刻經於石。因曾經有經書被焚毀,為避免失傳,刻石經以便長久保存。刻經事業歷經隋、唐、遼、金、元、明六個朝代。綿延1039年,镌刻佛經1122部3572卷14278塊。向這樣大規模刊刻,歷史這樣長久,的確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壯舉,是世上稀有而珍貴的文化遺產。
為了更好保護這批珍貴的佛教文化遺產,雲居寺於
在一個展室,我們看到了老閻大哥父親當年考察、研究石經的照片。現在這些經版能保存完好,是和這些考古學家的努力分不開的。對於老一輩人的工作,我們只有敬仰之情。
從雲居寺出來,我們直奔石經山藏經洞。石經山海拔
一個負責看管藏經洞的管理人員,見我們上山,也尾隨而至,他是專門為我們六個人來開洞並介紹的。這些洞只有雷音洞為開放式,洞內寬廣如殿,四壁鑲嵌經板都是靜琬早期所刻。洞中有四根石柱,石柱上雕刻佛像1056尊,每個佛像都可由名號,故稱千佛柱,明代的彌勒石佛笑坐其中。
這裡共有九洞,上七,下二,除雷音洞,其他的都封閉著,藏石經4196塊。可惜現在對這些石經還沒有找到如何保存的方法,還是在巖洞中任其風化。向下遠眺,梯田、公路、鐵路盡在腳下,可惜沒有莊稼,色彩就灰暗了許多。
下山的路有點漫長,因為正午已過,有點饑腸漉漉。好在風景宜人,天公作美。山上綿陽石、木耳石、蛇頭石等成為石經山“三石”,據說還有三泉:半山泉、一禅泉和聖水泉,可惜我們都沒能看見。還有三銅:銅佛、銅鍋、銅香爐,都是既有歷史又有工藝特點的文物。加之有捨利塔和許多古碑的發現,更給石經山添色不少。
路上的一頓農家飯也很不錯,注意別在景區附近,我們是在長溝過了找了一家,名字我忘了,干淨,價格還不貴。我們是高興而來,快樂而歸。
路線:北京市區-六裡橋京石高速-琉璃河出口-韓村河-長溝到雲居寺(票價40,石經山15),兩處不在一起,相距
(唐塔)
(彌勒)
(石經山)
(石經山)
(山)
(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