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8)
今夜長安街(2009、9、28、星期一、晴)
長安街在那兒,就是一條路,一條老路。
論歲數,從明朝開街至今也小600了。後人不斷的翻修,改造,使之舊貌變新顏。但還是那個空間,地界兒。按新中國算,60啦,可作為一條路,沒有花甲耳順吧。
我去王府井、北京站、去東單、前門、貴友、國貿、還有朋友家必經,熟視無睹是正常的,後來干脆乘地鐵,轉入地下,不堵、不曬、不冷、不熱,快。據說西單東單相隔8公裡,十裡長街就當到了建國門復興門吧。
今天晚飯後都8點多了才想起散步,磨蹭到街上一看,路邊、樓台、花壇、電視塔是燈全亮,節前的電線開關也大彩排大演習了。
回家背了相機,往長安街溜達著吧。其實白天剛路過,把看燈的事給忘了。湊熱鬧扎推的毛病是小時候老師教的,沒改。
先打的,巨堵,人大會堂有活動,實行局部管制。車輛行駛如常,廣場南不讓進,只能步行從大劇院走地下通道走路北。
這些日子,徒步跋涉幾回啦,從首都劇場出來好不容易混過三道崗,都走過了景山,最終還是被轟到平安大街去了。確保國慶演習,應該的。現在的年輕警察,態度真是和藹,俺受寵若驚,要擱以前可不敢,弄不好能逮起來。
游人很多,觀禮台上工人都忙著干活呢,往紅地毯上蒙塑料布。廣場大屏幕安好了,畫面色彩鮮艷,加上華燈、宮燈、彩串、探照燈,節日氣氛濃濃。
街上盡是做小買賣的,出售的商品是國旗和紀念章,生意好得很。
看燈的人群熙攘,人手一機,東拍西攝,秩序井然。三步一崗哨,五步一警車,很有安全感。
外國游客不少,他們入鄉隨俗,舉著小五星紅旗照像,還有和中國人合影的,個個興高采烈。
我走到城樓正中掉頭沿街往回折,過了新華門人越來越少,10點多就清靜了。今天我才明白為什麼這條街總是很早就靜街。
在新華門,一對南方口音的年輕夫婦向我打聽:怎麼才能買到烤串小吃?哪賣飲料棒冰?在哪能打車?廁所在哪?什麼地方可以坐下來歇歇,以及一系列為什麼?
統統的沒有,饑渴難耐的飲食男女們照完像就奔繁華的商業街去了。還有穿高跟鞋的,腳都走拐了。南池子那邊馬路牙子還可以坐,席地而歇的有一大片。中南海的牆根就不讓靠了,新華門前有黃線。
散漫地在長安街上走著,想起了很多和這條街有關的往事,五味雜陳。
才意識到這條老街竟然伴隨我走過了大半輩子的人生。幼年時坐著馬扎看游行,童年時舉著花環在游行,69、79、89,09光陰流逝中也帶走了普通人少年、青年的歲月,還有74、76一些特別記憶都再現出來,就這樣在這條街上走出了白發,原來我們從沒有分割過。
孩提時稀裡糊塗地滿口祖國、世界、民族的大話題,以至一度為老在家門口轉悠不開,走不遠,不能實地去關懷世界而沮喪。
細看身邊原本挺熟的老街,時尚亮相,面目煥然全新,與時俱進,現代得很,認真一看,多數建築全都不認識,落伍之至。
音樂廳的招牌從那機關的後面閃出,來熟悉的電報大樓改叫“聯通”了,(鬧市口的長話大樓也是)首都影院改政府一機關了。慶豐包子鋪,西單文化廣場豎起了嶄新的編鐘和牌樓。再往西就是各種銀行,好像金融街。怎
在街上向西延伸下去,沒改名換樣的“民族文化宮”,基本沒變樣的“廣播大廈”怎麼看怎麼親,怎麼熟,還是老相識讓人有歸屬感。人真是怪,定式就等於頑固吧。
復興門的彩虹門璀璨閃爍著,教育台的尖頂制造了一點變化,中行的聚寶盆前的小樹沒有歷史感,鑿實的首博前花壇還不錯。。。
這寬闊的長街一直是北京的名片,夜色裡的神州第一街氣度非凡,穿了新衣服的它依舊很美。除去了白的天浮躁和嘈雜,多了穩重、寧靜和光華。
潛水的老同學們注意,一機床不在了,學工要趕的早班大1路還在,九十年的母校要拆了,教室窗外鬧市口長話樓的紅燈還在,還有到學校招工的民族宮還在。無論你們走到哪裡,心裡都會有它們的痕跡。還有奶奶家的那個門墩以刻進心裡。
我慶幸,我還在這裡。我們的精神家園在條這街上。沿著街走,有戲看,有音樂聽,還有好吃的。在故土難離的年紀,沒出息的我,有工作。有飯吃,有無數盞彩燈照耀著回家的路。享受著不迷路的踏實和欣慰。
晚安長安街。
(算不上游記,借光存一下。)
(國慶前的長安街夜景1)
(國慶前的長安街夜景2)
(國慶前的長安街夜景3)
(國慶前的長安街夜景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