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戴馬聚源,身穿瑞蚨祥,腳蹬內聯升,腰纏四大恆”這是老北京形容貴人的四句順口溜,走進前門大街,逛逛大柵欄,可以體會一下老北京繁榮一時的商賈風情。
“老北京”中間曾經流傳著一個購物口訣:買鞋內聯升,買帽馬聚源,買布瑞蚨祥,買表亨得利,買茶張一元,買鹹菜要去六必居,買點心還得正明齋,立體電影只有大觀樓,針頭線腦最好長和厚。這些老字號,無一例外都匯集在大柵欄這塊“風水寶地”。
內聯升 做布鞋中華老字號。1853年(清朝鹹豐三年)由天津武清縣人趙廷是創辦,當時,趙廷根據北京制鞋業的狀況,決定辦個朝靴店。打坐轎人的主意,為皇親國戚、朝廷文武百官制作朝靴。“內聯升”——“內”指大內即宮廷,“聯升”示意顧客穿上此店制作的朝靴,可以在朝廷官運亨通,連升三級。
瑞蚨祥綢布店 創始人孟鴻升,孟子的後裔,開業於1893年(清朝光緒19年),是享譽海內外的中華老字號,為舊京城“八大祥”之首。
祥義號綢緞店 著名的老字號,是清朝光緒年間慈禧太後的太監“小德張”在距今一百多年前投資興建的。“小德張”為“四大太監之一”,是清末最後一個太監大總管,原名張祥齋,字雲亭,宮號“小德張”,河北靜海縣人。
同仁堂 中藥行業著名的老字號,是樂顯揚創建於中國清朝康熙八年(1669年)的一家藥店。其服務宗旨是“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 自1723年開始供奉御藥,歷經八代皇帝188年。
同仁堂歷經滄桑,“金字招牌”長盛不衰,在許多老北京人眼裡,同仁堂的命脈就在這個“仁”上,仁行天下——重義、愛人、厚生。
張一元茶莊,由安徽歙縣定潭村人張文卿於清朝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所建,一元取“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說法,用一元祝他的買賣永遠興旺發達,不會衰落。
都一處燒麥館,始建於乾隆三年(1738年)距今已有250年的歷史。
門前的這組銅像表現的是乾隆皇帝賜名“都一處”的故事。
乾隆十七年的大年三十晚上,乾隆皇帝從通州微服私訪回京途經前門,當時所有的店鋪都已關門,只有這家“王記酒鋪”亮燈營業,便進店用膳,由於招待周到,酒味濃香,小菜可口,所以對小店產生了興趣,便和店主閒談起來,詢問酒店叫什麼名,店主回答:“小店沒名”。乾隆聽後說:“此時京城開門的就你一家,就叫都一處吧!”
乾隆回宮後親筆題寫了“都一處”店名,將其刻在匾上,幾天後宮中派人送來這塊虎頭匾。從此“都一處”代替了“王記酒鋪”,從此以後生意十分紅火。是北京有名的百年老店之一。
號稱“中國第一吃 天下第一樓” 的全聚德,創建於1864年(清朝同治三年)。全聚德創始人是楊全仁,河北冀縣楊家寨人,初到北京時在前門外肉市街做生雞鴨買賣,後盤下一間名叫“德聚全”的干果鋪,根據風水先生指點,改名全聚德。
東來順創始人是位名叫丁德山的回民,河北滄州人。1903年,他在東安市場裡擺攤出售羊肉雜面和荞麥面切糕,以後又增添了貼餅子和粥。由於生意日漸興隆,便取“來自京東,一切順利”的意思,正式掛起東來順的招牌。
到三四十年代,東來順的涮羊肉己馳名京城。
“铛铛車”是老北京(北平)對有軌電車的稱呼。因為它的車頭掛了一只銅鈴铛,司機只要一踩腳下的踏板,鈴铛便會發出“铛铛”的聲響,提醒行人閃避車輛。這也算是北京第一代現代化交通工具。1966年,前門有軌電車停運。2009年1月1日,改造後的新前門大街按照計劃鋪設了有軌電車的鐵軌,使消失了50年之久的“铛铛車”重新開通。新的“铛铛車”作為游覽使用,車票價定為20元人民幣。
京奉鐵路正陽門東車站舊址,現在的鐵路博物館
北京人俗稱前門老火車站,為歐式建築,始建於1901年(光緒27年),落成於1906年,至今已有百余年歷史。
路燈
初春長安街的便道
2010.4.12
來自旅行吧博文:http://u.cncn.com/space-327-do-blog-id-231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