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門大街從明朝永樂算起,已歷經600年滄桑。無論是歷史跨度,還是其規模及影響,都可堪稱中國第一街。
為重現前門大街風采,有關部門耗費巨資對前門大街實行全封閉徹底改造,並於今年8月7日開街。前門商業街將不再允許通車,改為步行街,只有老北京的铛铛車可以“招搖”過市。
前門大街改造後重新開街後是什麼樣子?在一個秋日的中午路過前門,順便去逛了逛。
剛走到前門大街北口,只見人頭攢動、熙熙攘攘,真是熱鬧非常。很多打著小旗的導游領著游客穿街而過。前門大街成了旅游熱點。
北京是一個有著3050多年建城史和850年建都史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明清的北京城,布局嚴整,建築壯麗,是古代城市建築的傑作。在北京的中軸線上,有一處現存的集中體現古都風貌和北京歷史文化的標志性區域,那就是前門。
“前門”既是一座城樓的俗稱,又是一個地區的代表,是北京城的代表。人們往往認為到了前門才感覺真正進了北京的都城。前門大街北起前門月亮灣,南至珠市口,全長840米,北京的古老歷史在前門大街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自明成祖永樂皇帝遷都北京以來,前門大街就是皇帝去天壇和先農壇祭祀的一條御道。自明代至今的600多年裡,無論歷史如何變遷,前門大街始終都是京城商業的重要街區,名店雲集、人聲鼎沸、行人如織。前門大街濃縮了北京的文化、風貌,也見證了老北京在各個歷史時期所發生的深刻變化。
前門地區是老北京市井風貌、史跡文物保存最完整的地區之一,特別是明清以來,一直是北京建築文化、商賈文化 、市井文化、會館文化、民俗文化、梨園文化最為發達和繁華的特色街區。
修繕後的前門大街將依據其以及毗鄰的南北向4條街和東南西北向為主的22條胡同將共同構建成“中華老字號傳統前門大街商業及旅游商品區”“精品四合院體驗區”等5大功能區,並將以傳統商業、歷史文化的集聚為特色,體現傳統與時尚的交匯融合。
前門正陽橋五牌樓位於大街北端,歷史上是北京最大的街中牌樓(解放後被拆除)。此次對五牌樓的修繕,嚴格按照歷史照片和文字記載,依照原狀在原址上進行修繕。
復建後的五牌樓保持“五間、六柱、五樓”的柱出頭式牌樓風格,屋面形式為庑殿頂,采用旋子金線大點金手法進行彩繪,牌樓正中書寫正陽橋三個金色大字。
穿過五牌樓,腳下踩的是古香古色的青白石路。據史料記載:自明成祖遷都北京以來,前門大街就是皇帝去天壇、先農壇祭祀的必經之道。在這次修繕整治中,前門大街也恢復這一歷史風貌,在21米寬的大街中央,再現九尺(2.925米)寬的白石御道。據統計,大街為此共鋪裝白石御道2400平方米,兩側鋪設青石路面1.8萬平方米,這兩種石材全部取用房山大石窩石料。
京味老字號是前門大街繁華歷史的見證,重新開街後,全聚德烤鴨、大北照相館、都一處燒賣、一條龍羊肉館等12家老字號開門迎客。
“大北照相館為全國大型照相館之一,始建於1921年,其主要經營場所在前門大街2號。從1955年起,承擔了在人民大會堂為歷次重要會議以及黨和國家領導人會見中外賓客的大中型會議團體合照任務。當年一些人的“標准像”皆由此操辦。
清乾隆40年,馬慶瑞在前戶部街租了三間房把攤子變成了店鋪,取名“月盛齋”,意在“月月興盛”。“月盛齋”在口傳心授中傳承發展,不斷完善、提高肉制品的輔料配方和加工技術。經過幾代人的探索,形成了具有豐富內涵的食品制作技藝,蘊含著濃濃的京味和傳奇的掌故。“月盛齋”有代表性的“兩燒、兩醬”——“燒羊肉、燒牛肉、醬羊肉、醬牛肉”,被人稱作了“月新食精湛,盛世品一絕”。現在“月盛齋”肉制品在大型超市均有出售(真空包裝),口味極隹。建議朋友們品嘗一下。
1952年初,鄭振铎、齊燕銘等人民代表提議建店,張友漁、吳晗命名,郭沫若題寫店招,1958年與北京全部111家私營古舊書店合營,自此北京延續了八百余年的古舊書行業全部並入“中國書店”。
“都一處”,創業於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起初叫“王記酒鋪”,由山西人王瑞福創辦。
說起“都一處”牌匾的來歷,還有一段傳奇故事。據說在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乾隆皇帝下通州私訪,回京進永定門來到前門一帶,這一天正是農歷大年三十,天色已很晚乾隆一行3人便走進了酒鋪。飲罷酒,嘗過菜,其中一位客人問店家:“你這小店叫什麼名字?”王瑞福趕忙回答:“小店沒有名字。”這位客人聽見樓外鞭炮齊鳴,想到家家戶戶已在歡度新春,生出幾分感慨,他非常感激地說:“這個時候還開門營業,京都只有你們這一處了,就叫‘都一處’吧”。王瑞福當時一聽也就過去了,並沒太在意。可沒過幾天,幾個太監送來了一塊“都一處”的虎頭匾,並對王瑞福說,這塊匾是當朝乾隆皇帝御筆賞賜的,“都一處”自乾隆賜匾後,從此生意興隆、聲名遠播。如今“都一處”門口的乾隆銅像成了金字招牌。
人們在“都一處”門外排起長隊,等待空位就餐。
看到“全聚德”流光溢彩的門面,就知道在前門大街上還是數它名氣最大。
“全聚德”原本叫做“德聚全”,是個位於前門大街賣干鮮果品的店鋪,一位早先經營生雞生鴨的小販名叫楊全仁的河北冀縣人,將此店鋪買了過來,開始經營烤鴨和烤爐肉。經過十幾年的經營,到了宣統和民國年間,發展成北京有名的大飯館。“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吃烤鴨真遺憾。”“全聚德”烤鴨成了北京的招牌菜。其實來北京觀光旅游,不一定非到“全聚德”湊熱鬧。具有一定規模的飯館制作的烤鴨味道也很不錯。
道路兩側的路燈采取仿古外觀,撥浪鼓造型路燈。
鳥籠樣式路燈,具有老北京特色。
店鋪前的花盆、垃圾箱的設計也頗具匠心。
遺憾的是很想體驗一下的“铛铛”車還未開通。
據介紹1924年北京開辟首條“铛铛”車線路,始發站就設在前門。這次前門開街,又把消失的“铛铛”車請回前門。修復後的前門“铛铛”車,南起珠市口西大街,北至新建的前門五牌樓下,全長約800米。這次“铛铛”車的建造方案,是按照1924年北京最早引進的法式“铛铛”車的樣式設計制造。這種法式“铛铛”車,一頭一尾均有駕駛台,司機可以兩頭開車。在前門大街兩側都鋪設了鋼軌,游客可以來回乘坐“铛铛”車,在古老而時尚的前門商業街區中穿行。
再有就是不知何故,除開街時入駐的十余家老字號,招商再無進展。形成了北邊熱鬧,南邊冷清的狀況。
但願這種情形能盡快改觀。
(前門正陽橋五牌樓位於大街北端,歷史上是北京最大的街中牌樓)
(如今“都一處”門口的乾隆銅像成了金字招牌。)
(看到“全聚德”流光溢彩的門面,就知道在前門大街上還是數它名氣最大。)
(道路兩側的路燈采取仿古外觀,撥浪鼓造型路燈。)
(遺憾的是很想體驗一下的“铛铛”車還未開通。)
如欲觀看更多照片請登陸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kk6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