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在大槐樹的樹蔭下有了摩登氣息,胡同盡量保持低調、安靜的氣氛,讓城裡來來往往的人不斷給它新的诠釋。越商業的地方越易失去它的吸引力,反而是那些和環境融合、悄悄藏匿起來的店面得到垂青。
7條道路,一種相似感。逛前得先感慨一下“越中國越國際”的說法。分布在北京內城東南西北的這幾條街巷,有濃厚的本土味道,也都有中國傳統物質文化遺產的痕跡。古建築、胡同、古樹還有四合院,哪一樣不承載著厚重的歷史?
這些地方又或多或少被商業化了,反復前來光顧的客人讓它們經歷著同樣的被改造的風險。
修繕、改建、重建——越逛越有一種說不清楚的失落感。有人說,愛情就像沙子,越想抓緊,撒得越快。這些街的味道,也有如愛情。
No1:國子監
商業氣氛: 逛客成分:50%老外,40%游客,10%文青
讓人不由心生崇拜的聖地。它過去叫成賢街,名字很有書卷氣。街面寬敞,國槐蔭蔽,裡面的國子監和孔廟既是文物保護單位,又是會合國際設計師一同打造的高級會所。雍和宮的香火熏得這裡頗有仙氣,情不自禁地要在這兒懷古並且做夢。
No2:東四四條
商業氣氛:逛客成分:50%80後吃客,50%外地游客
逛進市井的東四四條,灰牆夾成的胡同,很窄,近乎沒有文物遺跡,美食是這裡新的王牌。東四四條在做“東四印象”這個招牌,但還算不上火熱。老居民居住風貌保持得挺好,有熱鬧也有安靜。
No3:南池子
商業氣氛:逛客成分:50%老外,50%天安門游客
能看見故宮角樓的大街,寬寬敞敞,陽光甚好。 沒有什麼熱鬧的商業氣氛,高檔餐廳都在門前擺小小的牌子,中英文對照,外國客人較多。咖啡小館也沒有顯著的招牌,客人不多,但都呆很長時間。閉門經營好像是不約而同的習慣,他們招徕常客和慕名而來的遠方客人。
No4:南鑼鼓巷
商業氣氛:逛客成分:50%老外,40%外地游客,10%學生
被瘋狂開發,極盡利用全部空間。一個小角落都能做成店面,章魚丸子,還有法式吐司坊,巴掌大的地方站了密密的等待食物的人。咖啡館也背挨著背坐滿了張望人群的咖啡客,像巴黎街頭那樣,不計較擁擠,一口一口啜下燙咖啡。是很擠,是很功利,是很商業,但是沒辦法,她就像表演系的姑娘臉上濃厚的妝,有點假但妖艷誘人。
No5:煙袋斜街
商業氣氛:逛客成分:30%老外,70%後海游客
到了晚上就燈紅酒綠,從後海走來的客人會一間間地逛這些小店。搞的是創意主題,但和南鑼相比,不會只看見火柴、火柴和創意火柴,來自台灣的品牌小店小資味道濃厚。當你覺得創意終有一天要山窮水盡的時候,煙袋斜街會給你點希望。
No6:鐘樓灣胡同
商業氣氛:逛客成分:20%老外,80%裝小資
並不成氣候的鐘樓灣酒吧群,不乏有讓人驚喜的迷你小館,臨街的窗戶向外推開,窗內是大杯的熱巧克力,窗外是給鼓樓做前景的樹枝。安靜又頗有些性格的鐘樓灣,從來沒學會模仿惡俗的商業氣,本分經營著的小店,哪一天才能盡人皆知?
No7:琉璃廠
商業氣氛:逛客成分:20%老外,50%書法愛好者,30%好奇者
重新修建之後,琉璃廠成了世俗的商業街,全是旅游紀念品,全是好奇惶惑的外地人。除了一直受人尊敬的榮寶齋、中國出版社,瓦新的灰磚牆和猩紅的中國傳統建築顯得刻意甚而劣質,和西安著名的書畫主題街“書院門”相比,頗有些產品重復的相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