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道觀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多是由出家人所建,然而,在北京市內與周邊有許多寺廟、道觀,其中的一些卻是由皇朝宮務員的太監們自掏腰包、或吸引外資集資所建、所修、所養。
宦官由於遭受閹割使得心理和生理嚴重失衡,因此急需心理上有所寄托,為此他們大多轉去信佛(或信道),並混淆佛、道教義,將丘處機拜為祖師爺,相信因果報應,認為閹割就如同削發出家修行一樣,以此來求得心理平衡。太監建廟除了信仰外,更主要是需要有個老有所養、終有所葬的萬年吉地。修建寺廟、道觀就是為了在他們退休之後能有一個養老安身的去處(因為閹割之人是不能埋入自家祖墳的)。
關鍵詞:法海寺——自然礦物描繪的精美壁畫
法海寺位於北京西郊翠微山南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明當朝太監李童集資始建於明英宗正統四年(1439),距今已有500年,原起名龍泉寺(非現京西鳳凰嶺下的龍泉寺),落成於明正統八年(1443),因明英宗親賜“法海禅寺”匾額,改名為法海禅寺。明孝宗弘治十七年到明武宗正德元年(1504-1506)經過重修。
李童(1389-1453),字彥真,號樸庵,江西盧陵人(今吉安市),是明代成組(朱棣)、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鎮)、代宗(朱祁钰)時期的五朝太監。代宗景泰四年(1453年)5月病故,享年65歲,葬於法海寺西南坡下,有墓碑一座。
法海寺內大雄寶殿中東、西、北面上保存有大殿彩繪壁畫,東、西壁上合繪有《十方佛赴會圖》、北壁上是《帝釋梵天圖》,由北牆西側(分別為:閻摩羅王、金剛密跡、散脂大將、鬼子母、月天、辯才天、菩提樹天、西方廣目、北方多聞、帝釋天)和東側(分別為:大梵天、東方持國、南方增長、大自在天、功德天、日天、摩力支天、堅牢地天、韋馱天、娑羯羅龍王)合繪二十諸天。梵乃佛教術語,梵天是佛陀身邊的護法天神,其中帝釋天就是至尊。
這些彩繪壁畫是由當時的畫士張平、王義、顧行、李原、潘福、徐福林等十五人所合繪,為本寺之寶,顏色由於采用的是自然礦物,可以長久不退色。現在如果想參觀大雄寶殿中的真跡則需要另外花費100元(一般不開放),否則就只有看看展覽室裡仿制的了。
地址:北京市翠微山南麓模式口48號。 010-88715776
門票價格:普通參觀門票現為20元。
碧雲寺——明朝兩代大太監相中的墓地
關鍵詞:碧雲寺——明朝兩代大太監相中的墓地
碧雲寺位於北京海澱區香山公園北側,西山余脈聚寶山東麓,是一組布局緊湊、保存完好的園林式寺廟。創建於元至順二年(1331年),後經明、清擴建,始具今日規模。寺院坐西朝東,依山勢而建造。整個寺院布置,以排列在六進院落為主體,南北各配一組院落,院落采用各自封閉建築手法,層層殿堂依山疊起,三百多級階梯式地勢而形成的特殊布局。因寺院依山勢逐漸高起,為不使總體布局景露無遺,故而采用迥旋串連引人入勝的建造形式。每進院落各具特色,給人以層出不窮之感。整個寺院,由山門至寺後石塔,高度相差一百馀米。在中軸線上的前幾重佛殿屋本為明代遺物,內有佛塑佛雕,其中立於山門前的一對石獅、哼哈二將,殿中的泥質彩塑以及彌勒佛殿山牆上的壁塑皆為明代藝術珍品。
碧雲寺自元代創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相傳此地原為金章宗玩景樓舊址,本名“碧雲庵”。明代武宗正德十一年(l516年),以佞幸得寵的御馬監太監於經相中了這塊風水寶地,利用稅收和從皇帝處所得錢財擴建了碧雲寺,並立冢域於寺後,又在冢上種植了青松作為死後葬身之所。據說這種做法叫做“青松壓頂”,實際上也是墓葬的一種標記。大概是因為有過這樣一段歷史,當地的人們都把這座寺稱為“於公寺”。後來於經下獄庾死,葬身碧雲寺的打算也落空。明熹宗天啟三年(1623年),魏忠賢也看中這塊寶地,再度擴建碧雲寺,又在於經墓圹屋礎上加工擴建,作為自己死後墓地。但五年後魏忠賢也獲罪,墓穴遂廢。經過這兩次擴建,富有明代建築特點的碧雲寺業已成形。到清代,绮麗壯觀的碧雲寺吸引了清帝王和後妃們。乾隆十二年(1748年)對碧雲寺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在保存原有寺院的基礎上,又在寺後墓圹所在地新建金剛寶座塔,在寺右增建羅漢堂,寺左新建行宮院。由於對原有建築無較大變動,因此該寺建築和文物基本保留了明代風格。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香山公園北門 電話:010-62591155
門票價格:10元
智化寺——中國古音樂活化石
關鍵詞:智化寺 中國古音樂活化石
北京文博交流館(智化寺)成立於1992年,位於北京東城區祿米倉胡同5號智化寺內,是一座以促進發展、傳播和研究文物、博物館、民間收藏、文化交流為中心任務的綜合性博物館。
智化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座明代古剎,始建於明正統八年(1443年),具有獨特的明代特色。其莊重典雅、用料獨特的黑硫璃瓦頂,素雅清新的裝飾彩繪,精美古樸的佛教藝術,有“中國古音樂活化石”美譽的“智化寺京音樂”,都是不可多得的瑰寶。
雖歷經500多年,智化寺的基本格調受到了較好的保護,特別是智化寺藏殿內的轉輪藏,更是目前北京唯一的一具明代原木結構轉輪藏,年代早、雕刻精美、線條粗犷而有力。京音樂是在智化寺建寺之初傳入的,它采用的是中國民樂的工尺譜。其譜稿是由明代宦官私自帶出宮廷的,既包涵有唐、宋佛教法樂的精髓,又吸收了宋、元、明民間俗樂的調式,成為一種雅俗共賞的藝術形式,500多年來,京音樂一直保持著原始的風貌。
智化寺興建於明代(西元1443年),初建時是明英宗寵信的太監王振的家廟,不像一些古剎名寺具有恢宏的歷史或悠久的淵源,現在它雖然是一處不起眼的寺院,但是在繁盛時曾占地約兩萬平方米。目前東西兩路已蕩然無存,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保存基本完整,共四進院落,總長278.8米,寬44.5米,方圓12683.78平方米,是北京現存的唯一仍保持著明代風格的佛教寺廟。
地址:北京市祿米倉5號 010-65133334
交通線路:交通線路:44、800、750路公交車在雅寶路下車。24、674路公交車祿米倉站下車
關鍵詞:承恩寺——明朝東廠特務重要據點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石景山區模式口大街東段。距離市中心約20公裡。始建於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兩次修繕,2001年開始重修,現未對外開放。
承恩寺圖片承恩寺規模崇宏,布局嚴謹,占地約30畝,四周有院牆圍護。寺廟為四進院落,依次為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及法堂。它和明清兩代的皇室都關系密切,清朝的禮親王前來西山掃墓祭祖都要在承恩寺歇息拜佛。承恩寺東側建有關帝廟,供奉的是忠義的化身——關羽,他不僅受到歷代帝王尊崇、官民祭祀,也受到道家、佛家的頂禮膜拜。廟門門額刻“敕封三界伏魔大帝廟”,廟有前後兩院,前院大殿形狀獨特,前廈後廊。承恩寺古樹蒼天,奇樹眾多,有柏樹、松樹、國槐、人字柏等,其中還有四株400年以上的古銀杏,郁郁蔥蔥,果實累累。
承恩寺自古還有三不之說,即不受香火、不做道場、不開廟,因此廟門常年緊閉。曾有人推斷,此處可能是明代政治史上的特務機構,是東廠西廠的外圍重要據點,兼有皇家情報機構的功能。
寺內正在進行大規模整修,到處堆滿了仿古磚石和木梁,在習武演兵的場地內,散落著許多從石景山墓地收藏來的各種墓碑。據悉該寺將於今年五一首次對外開放。
該寺另外與眾不同的是佛道皆供,寺內東側是供奉道教的院落,西側有佛教的院落。佛教的院落已經整修完畢。 2006年05月25日, 承恩寺作為明至清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地址:位於石景山區模式口大街東段
萬壽寺——北京藝術博物館的棲身之所
關鍵詞:萬壽寺——北京藝術博物館的棲身之所
萬壽寺是一處清幽、肅穆的皇家廟宇,歷經明清幾代皇朝的大規模興建,最終形成了集寺廟、行宮、園林於一體的皇家佛教勝地,曾是清代皇家祝壽慶典的重要場所。1985年,北京藝術博物館建立於此,正式對外開放。萬壽寺位於京城西直門西北七華裡處的蘇州街北,即明清時的長河廣源閘西側。歷經萬歷、康熙、乾隆、光緒歷朝的數次大規模翻建,形成了集寺廟,行宮,園林為一體的建築格局,有“京西小故宮”之譽。
萬壽寺始建於唐朝,稱聚瑟寺。明萬歷五年(1577年)重修,萬歷皇帝之母慈聖李太後出資,司禮監馮保督建而成,改名萬壽寺,成為皇家寺廟。主要用做藏經卷,後經板、經卷移至番經廠和漢經廠,萬壽寺便成為明代帝後游西湖(昆明湖)途中用膳和小憩的行宮。清朝時又經幾次重修擴建,西路於乾隆朝時改為行宮,遂成為規模宏大的皇家重寺。清乾隆十六年和二十六年,清高宗弘歷曾兩次在這裡為其母祝壽。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後重修萬壽寺行宮,在西跨院增修了千佛閣和梳妝樓,形成最後格局。當年,慈禧往來於頤和園與紫禁城之間,都要在萬壽寺拈香禮佛,在西跨院行宮吃茶點,故有小寧壽宮之稱。1934年前後,萬壽寺的前部曾辟為東北難民子弟學校。1985年,中路辟為北京藝術博物館。
北京藝術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藝術博物館,“藏身”於這座著名的古剎內。現收藏各類古代藝術品近五萬件,時代上起原始社會,下迄明清,尤以明清時期蔚為大觀。藏品門類廣泛,主要包括歷代書法和繪畫、碑帖及名人書札,宮廷織繡、宮室瓷器、古代家具、歷代錢幣及玺印等。其它如青銅器、玉石器、竹木牙角器、佛造像、鼻煙壺等,不勝枚舉。字畫有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等代大師的傳世之作。藝術館還收藏了上自宋代下至民國的古籍圖書十余萬冊。
乘車路線:74、300內、300外、300快內、300快外、323、323快、362快、482、534、658、699、944、944支、967、968、968快、特5、特8內、特8外、特8主路內、特8主路外、特8快內、特8快外、運通103、運通108、運通201萬壽寺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