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台寺
我們這次去,更想看的是戒台寺,倒不是因為它被列為北京市重點古建文物保護單位,更是因為當年戒台寺一直駐軍,不讓進,只能遠遠看看,留下了遺憾。所以這次一定得補上這一課。從潭柘寺出來,已是中午十分,開車直奔戒台寺,是在回京的路上。比潭柘寺要近7公裡的樣子。
這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寺。始建於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當時叫慧聚寺。遼代鹹雍年間有一名叫法均的高僧,到這裡開壇傳戒,建立了戒壇。明代正統十三年( 1448年)重修後,改名萬壽撣寺。以後,清代康熙、乾隆年間又對寺廟進行了維修與擴建。 現在遺留的建築,多為清代所建。
戒台寺又名戒壇寺。它以擁有全國最大的佛寺戒壇而久負盛名,同泉州的開元寺戒壇、杭州的昭慶寺戒壇,被稱為“全國三大戒壇”。戒台寺在規模上又居三大戒壇之首,被譽為“天下第一壇”。 在門頭溝區戒台寺的古香道上,至今仍聳立著一座明代彩繪仿木結構石牌坊。位於戒台寺東大約500米處。橫跨古香道,因此既可看作是過街牌坊也可看作是山門牌坊,它是戒台寺寺外最重要的附屬建築。牌坊坐西朝東,與戒台寺遙相呼應。石牌坊是戒台寺的附屬建築,位於百姓到戒台寺朝佛的必經之路,創建於明萬歷27年(1599),清光緒18年(1892)重修。
戒台寺坐西朝東,采用漢白玉石料錾雕的仿木結構建築,兩柱單間一層樓,庑殿頂。它依山而建,占地4.4公頃,其主要建築有: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千佛閣、九仙殿、戒壇殿等。大雄寶殿是寺廟的正殿,其匾額上的“蓮界香林”四字為乾隆御筆。戒壇在西北院,壇基為精美的漢白玉石雕。整個戒壇分三層,高約3米。可惜我們去時正在維修,只能在外邊拍照,再看圖了解一下了。壇的上層有蓮花寶座,上塑釋跡牟尼坐像。壇周還 有113個戒神像。在殿堂內,陳設一把明代雕花沉香木椅,是當年傳戒時三師七證的座位。千佛閣北側,是著名的牡丹院,仿照江南園林修築。院內遍是丁香、牡丹。要是春天再來,姹紫嫣紅,該是另一番美景了吧。
這裡也是皇室經常光顧的地方,1755年夏天,乾隆皇帝帶領後妃曾在此避暑。恭親王奕欣也曾在這裡居住過。當年,權傾一時的恭親王試圖通過洋務運動富國強兵,卻被保守的“清流”派辱罵為"鬼子六"(他是鹹豐皇帝的第六個兒子)。在被慈禧太後逼下台以後,他不得不來到荒郊外的寺廟裡隱居一段時間,就住在戒台寺裡。
到戒台寺除了看戒壇就是看古松了。遠在明代這裡的松就很有名氣,古有“潭拓以泉勝,戒台以松名”之說。壇內最著名的松樹有五株:臥龍松、自在松、九龍松、抱塔松、活動松。它們各有特點,活動松,搖一枝全身俱動;自在松,長勢悠然自得;臥龍松,酷肖一條臥伏的巨龍;九龍松,主干上長出九株支干,形如九條巨龍;抱塔松,臥地伸長環抱一塔。其中以九龍松名氣最大。它高達18米,樹圍6.4米,是唐武德年間種植的,距今已 1300多年,是北京的“白皮松之最”。除這五棵松,戒台古松還有許多,它們各個蒼翠古老,樹型各異,經嚴寒歷酷暑,依舊傲然挺立,使千年古剎更為肅穆。
難得北京還有如此清靜的去處,我們去時是星期天,卻並不見城裡景點的喧囂,那清靜又自有一番意境,我雖不信佛,卻也能感受到佛給予人的教誨,清心寡欲、與人為善,當你靜下心來,一切都是容易感知的。
(戒台大仲)
(九龍松)
(臥龍松)
(自在松)
(抱塔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