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9日中午11點半左右,我們走出 雍和宮 ,順著雍和宮大街,往南走不遠,右拐就是 國子監 街。這是條小街,往裡走約200米路北,就是 孔廟 和國子監。兩個景區比鄰而居,聯袂售票,票價30元,共稱為孔廟和國子監 博物館 。 我們首先進入孔廟參觀,此建築位於 北京 東城區 國子監街,為中國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場所。1302年(元大德六年)建,大德十年建成。孔廟,門內院落共有三進,中軸線上的建築從南向北依次為大成門、大成殿、崇聖門及 崇聖祠 。孔廟從1928年起對外開放,供人游覽。 北京孔廟 占地2.2萬平方米。歷代多次重修,為元、明、清三代祭孔建築,又名“先師廟”。廟坐北朝南,大門稱先師門,仍保持元代風格。前有琉璃壁及下馬碑,進門東西有碑亭、神廚、神庫等,並立有元、明、清三代進士題名碑118 方,題刻歷代進士5萬多名。進大成門至第二進院,正殿名大成殿,為孔廟主體建築,面闊9間,進深5間,黃琉璃筒瓦重檐庑殿頂,殿前月台三出陛,殿內供奉孔子及“四配”、“十二哲”。
國子監殿前有600余年樹齡的古柏一株,名“除奸柏”,亦名“觸奸柏”。有古井一口,清高宗賜名“硯水湖”。大成殿後有崇聖祠,自成院落,為祭祀孔子先祖之地。今辟為首都博物館,展出北京地區出土的歷代珍貴文物。 北京孔廟面積相當大,雖然比不了山東曲阜的孔廟,但是其建築規模和歷史年代在國內也是位列前茅。 進入景區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尊孔子立像,石像後面正對是大成門,大成門外兩側陳列著歷代進士碑林,共198通,氣勢自殊。其中有元代3通、明代77通、清代118通。碑上刻有進士姓名、次第與藉貫。明清兩代科舉考試中的進士及第者計51624人(含狀元、榜眼、探花)。明朝時的知名人士於謙、袁崇煥,清末的林則徐和沈鈞儒的進士碑,都可在此碑林中尋找到的。 走近大成殿,殿前有一棵“觸奸柏”,很耐人尋味。觸奸柏是孔廟內最大的一棵柏樹,相傳是元代國子監祭酒--許衡所植,已近七百年的歷史,至今繁枝盤錯,挺拔蒼翠。傳說明朝奸相嚴嵩代嘉靖皇帝祭孔時,行至樹下,樹枝揭掉了他的烏紗帽。幾年後又長出了一個樹瘤,橫看似一個龍爪抓住了一個人頭。這人應為驚恐面部扭曲。人們便認為柏樹有知,能夠辨別忠奸,因此稱之為“觸奸柏”或“辨奸柏”。
國子監游畢孔廟,從崇聖祠西面的一個小門,可以直接進入國子監的十三經刻石碑展出館,穿過那長長的過道,走進國子監院落,也可以由大成門外往西通過持敬門進入國子監。 國子監是中國古代隋朝以後的中央官學,為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又稱國子學或國子寺。 北宋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參政“慶歷新政”,應天府書院升為南京(今商丘)國子監學,與東京(今開封)、西京(今洛陽)的國子監並列為北宋最高學府。 明朝時期行使雙京制,在南京和北京分別都設有國子監,設在南京的國子監被稱為“南監”或“南雍”,而設在北京的國子監則被稱為“北監”或“北雍”。南京國子監始建於東吳永安元年(公元258年),到明永樂年間,規模宏大,延袤十裡,燈火相輝,盛況空前,當時鄰邦高麗、日本、琉球、暹羅等國“向慕文教”,不斷派留學生到南京國子監學習。北京國子監始建於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中國元、明、清三代國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機關和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相當於現在的國家教育部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
國子監現在的國子監,不僅僅是一處供參觀游覽的旅游景點,也成為當下望子成龍的家長和好高骛遠的學生祈願高考中榜,金榜題名的一個場所,可以當場買一紅绫系在國子監隨便哪個地方,或孔子像旁,或大樹上,寄托心願,以示吉兆。這就使國子監與它用來的初衷不一樣,有點緣木求魚,本末倒置了。 見過國內的孔廟倒不少,但是能看到的國子監倒不多,雖說各地曾經有過國子監,能夠保存下來的卻很少很少,如上面提到我們家鄉的應天府書院國子監,早已名存實亡,現在重新修建的應天書院也不是原址,也不是原物,早已改變了模樣。 從國子監出來,已是下午2點多,出門找地方吃飯,一家刀削面館,隨便要了碗面,午餐就打發啦。
國子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