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1日早晨起來,在酒店附近吃過早餐,乘697路公交車前往 圓明園 和 頤和園 。 當天的天氣那麼好,昨天的雨水將 北京 的天空洗的碧藍瓦亮,北京一直被稱為“霾都”,一年難得有幾天這樣的好天氣,讓我們給趕上了。慶幸行程的臨時改變,才讓我們今天有一個美妙的日子,一個良好的心情。 北京697路公交正好經過我們酒店門口,途中路過 北京大學 , 清華大學 ,圓明園,終點站是 西苑 ,下車走不遠就到頤和園。這是我們往返頤和園的最佳交通選擇,奇怪的是我們到圓明園下車售票員收我們4元錢,而當我們返回時,從終點站乘車才要我們3元錢,讓我們搞不明白。我們本來打算在北大下車,先去北大看看,再從北大北門出來,去圓明園。由於路上車多,走了約一個小時,怕時間緊張所以決定先去圓明園,當我們到達圓明園南門下車時,時間已是上午9多點半。這裡是圓明園 绮春園 售票口,景區門票分為兩種,10元,25元,後者包括西洋樓遺址景區。當然,我們一定要看圓明園西洋樓遺址。
圓明園對於圓明園,任何中國人都不會陌生,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被西方列強任意宰割,圓明園為我們留下的是外國侵略者的爪痕和罪跡,也留下了中國人恥辱的烙印。 圓明園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澱,與頤和園緊相毗鄰。它始建於康熙46年(1707年),由圓明、長春、绮春三園組成。占地350公頃,建築面積近20萬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間創建和經營的一座大型皇家宮苑。圓明園,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規模、傑出的營造技藝、精美的建築景群、豐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涵而享譽於世,被譽為“一切造園藝術的典范”和“萬園之園”。 令人痛心的是,由於清政府的逐漸衰落和西方列強的侵略,正是這凝聚著中國人民血汗和智慧的舉世名園,竟然於鹹豐十年即1860年10月,遭到英法聯軍的野蠻洗劫,並被付之一炬。過後四十年,即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園內殘存建築,再次遭到官僚、地痞、奸商和軍閥的破壞,此後,一代名園圓明園逐漸淪為了一片廢墟。
圓明園為了圓明園不再繼續荒置,國家作出了大量努力,1976年11月,圓明園管理處成立,1988年1月圓明園遺址公園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6月29日,圓明園遺址公園正式開始對社會開放。經過1990年、1993年兩次征地,圓明園遺址公園回收了盛時圓明園規模的全部土地使用權。1996年9月被六部委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8年11月,圓明園遺址公園被北京市國防教育委員會命名為“北京市國防教育基地”。2000年9月,國家文物局正式批復《圓明園遺址公園規劃》。2008年11月20日通過國家旅游局4A景區評審。2010年10月12日,榮獲“北京新十六景”之一,成為最新的代表京都魅力的16張名片之一。 我們首先進入三園之一的绮春園,園內雖恢復了部分景觀建築,但大多地方是未經修飾的水面和山丘,湖裡有大片荷蓮,碧葉連天,偶爾可以看到幾朵剛剛綻放的荷花。山上長著凌亂的樹木,一看就是自然生長,沒有人工的雕琢。滿眼望去,一派綠色,雖然亭台樓閣不再,但是仍然有著大家閨秀的風韻和皇家園林的風范。
圓明園一路步行往北,來到長春園,這裡就是那讓人曾經無數次在電視和畫面中看到的圓明園西洋樓遺址,凡過目者永不會忘記。看到一片片橫七豎八的廢墟,一支支欲傾還立的柱石,如山崩地裂般的慘狀,誰都可以想象,那一幕該是多麼的慘烈和恐懼,之上分明可以看見強盜者無恥的嘴臉和猙獰的面目,以及永久刻嵌著的“莫忘歷史,警鐘長鳴”的八個大字。 離開長春園,我們沿著福海北岸往圓明園方向走,長長的一段路,途中路過一個個建築遺址,有的只是標牌或石碑,沒有任何遺物,空留一縷縷念想,萦繞在腦際,揮之不去。不過,那沿途的風景的確不錯。確切的說,今日的圓明園仍是一片未開發到位的景區,所以它仍然被叫作圓明園遺址公園。也許,這正是當政者的初心所在。 我們從圓明園西南角的藻園門出來已經是下午1點左右,順著一條馬路,走200米就到頤和園前的同慶街,在那裡每人20元要了碗面,景區附近的飯菜還是那麼貴呦。
圓明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