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靜,茶過三巡,該到上床的時候了.
肚子卻很不爭氣地提出抗議.沒辦法,吃月餅最是應景.
舉餅邀明月.
她知道今天要開始減肥,態度堅決,不在晚上亂吃東西.
咋辦?
內疚之余,只好多多工作以消耗卡路裡.
一直記得郝斯佳扭動著16英吋的細腰聽黑媽媽教訓"姑娘家吃東西要象小鳥".可印像最深的仍是費.雯麗一邊大吃蛋糕,一邊用叉子指著香蕉船,含糊不清地敲打白瑞得"我還沒吃那個呢!"女孩子吃到那份上,真是一種幸福.
現在,中國,餐飲文化如此豐富多彩而源遠流長的地方.作為普通的飲食男女,貧嘴王娜娜每到一處就忘了16英吋的偶像.大吃沒實力,小吃小喝就開始她的幸福生活了.
快樂的一天從早餐開始.哪兒的人把早餐稱為"過早".吃慣了泡飯醬菜,總覺著到哪裡都得"過早"才值了一回旅行.
就說稀飯:南方的粥總稀稀的用大米熬出一小碗,精致玲珑.江南吃不飽了,加點菜,往裡擱幾塊南瓜.到了山東就加了高梁,到了關東也許會摻些玉米,再去延安干脆換了小米,大豆紅豆花生棗,有啥煮啥,再加點糖,天天過年喝臘八粥.
再看烙餅:上海不知何時從何地引進的改良雞蛋餅,包了油條加各式調料可吃得心滿意足.南京也有,不過包的還有海帶搾菜豆芽,內容豐富,咬一口會流油.北京包的光是炸煎餅果子,可量多實在,適合北方人的胃口.浙江新昌台州一帶吃過一種麥餅,是小麥粉烙的餅,包了豆干芋頭和時令蔬菜,放油裡炸,咬開後青青白白的,有點象特大號的春卷.西安的薄餅包的就只剩了土豆白菜和肉沫,味道還行,只是再見不著綠色.山東就別提了.大餅卷小蔥,玉米高梁小麥大豆......凡能磨成粉的都烙成了餅.那干巴巴的玩藝兒是我唯一咽不下的干糧.真不明白齊魯大地的人怎樣把這作為主食日進數斤的.
比烙餅厚的算是大餅.不論燒餅油餅蔥油餅吧.就象上海弄堂口總會有幾個武大郎,北京的胡同口也總有個炸油餅的小攤.豆沙的酥油的,薄脆的厚實的,天安門西邊胡同口鋪子裡應有盡有.加上酸奶和豆汁,不妨常做北京人.南方人精貴些,燒餅再粗糙總是撒了層芝麻.蔥油的香總和芝麻香混在一處平分秋色.一遇到黃橋燒餅,香酥滿口,前者就皆算下品了.只不過下裡巴人,入口有味即可.到了新疆的壤,那是真正的大號餅了.不知上海的炝餅和它可有親戚關系?再加東北的千層餅,那是大餅裡的柔道隊.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從精工細做,到大筆揮毫,自顯一份靈氣,一份大氣.
最普遍的還得算饅頭.北方的馍總是論斤賣,一只就該三四兩吧,且混著玉米高梁.看自己只勉勉強強咽下半個,很欣賞那些豪爽的大漢一口辣椒一口粗糧的樣子.到高莊饅頭就白白胖胖惹人喜愛了.再往南,從廣式早茶餐車上端出的精細小餐包就是小家碧玉般玲珑可愛了.為了給實在的糧食一點味道,北方偶爾會在火上烤一烤,最多加辣椒油.四川還有抹紅糖的.西安的肉夾馍當屬精品.南方饅頭個頭小,可滿肚子鬼花樣. 油裡炸,湯裡浸.加煉乳,加椒鹽.有時再頂個荷包蛋.剛出籠的白面饅頭香氣溢出來,任何修飾都成了多余,難怪好吃的多了去了,饅頭總有它的一席之地.
講究一些,在饅頭裡加上餡,成了包子.菜的肉的豆沙的蓮蓉的,凡能包的都可在包子裡找到.從天津狗不理到南翔無錫小籠包,從大到小,本人最愛仍是揚州灌湯包.曾有幸在瘦西湖畔皮包水,盡管只是最普通的花樣,還是余味無窮,繞梁三日……生煎該是包子的變種,可上海之外所見不多. 牛肉煎包算是北方的生煎吧.老上海大概都熟知”大壺春”,”豐裕”等名字.地方關系,最常去四川路上”飛龍生煎”,剛出爐時一小口咬破皮,立馬滿口湯汁,鮮香撲鼻,真是喜歡上海的理由之一.
走偏門的干糧還有各色糕團.每經嘉興或平湖總會買粽子解決一餐, 只當過端五,總在找那只珍貴的蛋黃,象挖地雷一樣完整地把它送進嘴裡才過瘾.八寶飯是過年的專利.煮大半鍋糯米飯,多買些蜜踐豆沙,常是做四個.多出的料都在一邊精加工時一邊”試了味道”了. 另有糯米,烏米等等包了油條捏的糍飯團,曾有位上海MM總結出二兩飯包兩根炸得剛剛好的油條是黃金比例.還有一種不太多,是軟軟的年糕包了油條,加酥糖或鹹菜捏成年糕團,只在上海虹口一帶流傳,可味道比糍飯更佳.武漢豆皮是一絕,就是糯米飯夾了豆沙包在豆皮裡炸,再浸入豆花,香滑甜糯,一級棒!
待糯米磨成了粉.北方有”驢打滾”,江西南昌一帶有各色涼糕.到江南,蘇州”黃天源”的雙釀團,黃金團,條頭糕,薄和糕……不行,名都叫不過來了,形形色色,眼花缭亂.
好吃不過餃子.北方人對此物的偏好讓我感動.曾跟隨老北京吃過一天三頓餃子,從白菜豬肉餡到大蒜羊肉餡,他們以不變的頻率接受一切風味.山東也一樣在單上列出了二十余種口味,只是從他們的胃口出發,一率半斤起賣,少了變換品種飽口福的機會.私以為是由於北京眼界大,山東還沒學會商人的”狡猾”吧.陝西山西一帶就沒了講究,一進店門喊句:半斤.一碗飄著紅油的熱騰騰的水餃會和老板娘的笑臉一同端上.試著底氣不足的叫聲:三兩.引來周圍一片笑,還是上了一大碗.未放醋,聞著已有了酸酸的味道.吃過半碗,撐了.拒絕打包的好意,算帳卻又是三兩的錢. 在新昌吃過一種芋餃,那是芋頭粉做的皮,包上肉餡,QQ的,兼據水餃的厚實與燕餃的鮮美.上海沒那麼正宗的餃子香,倒是改良的蒸餃鍋貼值得一提.
和餃子半壁江山的自然是馄饨.雲吞雖小有不同,也勉強歸於一類.小白菜,臘條肉,加上蔥姜,切碎拌好.大學時最喜歡周末回家一邊包菜肉大馄饨,一邊和忙著燒水的媽媽聊天,待幾碗全上桌早笑翻了.後來有了”金師傅”,馄饨的品種多且味美量足,常買了回家.可自包的仍是全家最愛.也喜歡小馄饨.雖有許多有名店,卻都比不上仁濟醫院對面小攤上的柴劈馄饨好吃.好東西不一定在名店,這大概是公理.
還有一大家族未提到.是從成都開始鐘情於粉的.在賓館邊的小路上有家專賣粉的小店,賓客盈門.在裡面嘗碗雞雜粉,原就特有嚼勁的肥腸粉條,加上雞鸩雞心雞肝,鮮得把舌頭都咬掉了.一發不可收拾,到重慶,到武漢,到武昌,就認准了各式肥腸和米粉. 一色水煮, 又香又辣,粉的韌性最關鍵,肥腸的質量也大有講究.又慢慢嘗到了炒的,涼拌的,越往東品種越多,離那種味道越遠,到了浙江已完全沒了咬頭.南京的鴨血粉絲湯倒有些肥腸粉的鮮味和嚼勁,且更為滑爽,另成一功.重慶把粉炸脆,拌了米糊加點糖,叫”糊碴碴”吧?!翻譯不了店主的本地話,可咬起來是”碴碴”作響.還有陝西的涼粉和釀皮,包上面筋,辣汁涼拌過,夠爽.這都算粉的親戚了,有遠有近,套上近乎就好.上海的米粉店如今象雨後春筍般冒出了許多.桂林米粉,雲南米線,辣得剛剛好.少了點原味,卻更讓南方人接受.
同樣是一條一條的樣子.面條卻和粉有本質上的區別.這簡單的碳水化合物弄得好時讓人無限垂涎.聞名變色的方便面在學校解決了多少溫飽問題,每個寢室成員都能分辨”美櫥”和”統一”的區別.加菲貓最愛打鹵面是有理由的.北京的炸醬面算國產打鹵面,隨便走進一家嘗試都不錯.杭州的”九百碗老湯面館”湯醇面滑,連鎖店一路開去都客滿.上海的面館象”五芳齋”,”京伍堂”,”吳越人家”遍地開花.有介紹最好的面是思南路的”阿娘的面”,也是一家之言.在四川路就挖了兩處好面店.唉,談到面經每個人都有一本寶典.曾希望和一位愛面的朋友吃遍上海好面館,終是癡想罷了,不提也罷.
好啦,聊了半天天都亮啦.該過早了.看來要回到習慣的泡飯醬菜.別嫌我唠叨,還有許多好吃的早餐未來得及總結在內,誰來補充吧.先解決溫飽問題,有空再說說正餐和零嘴.
.
,湯包,粉,餃子,特色
肚子卻很不爭氣地提出抗議.沒辦法,吃月餅最是應景.
舉餅邀明月.
她知道今天要開始減肥,態度堅決,不在晚上亂吃東西.
咋辦?
內疚之余,只好多多工作以消耗卡路裡.
一直記得郝斯佳扭動著16英吋的細腰聽黑媽媽教訓"姑娘家吃東西要象小鳥".可印像最深的仍是費.雯麗一邊大吃蛋糕,一邊用叉子指著香蕉船,含糊不清地敲打白瑞得"我還沒吃那個呢!"女孩子吃到那份上,真是一種幸福.
現在,中國,餐飲文化如此豐富多彩而源遠流長的地方.作為普通的飲食男女,貧嘴王娜娜每到一處就忘了16英吋的偶像.大吃沒實力,小吃小喝就開始她的幸福生活了.
快樂的一天從早餐開始.哪兒的人把早餐稱為"過早".吃慣了泡飯醬菜,總覺著到哪裡都得"過早"才值了一回旅行.
就說稀飯:南方的粥總稀稀的用大米熬出一小碗,精致玲珑.江南吃不飽了,加點菜,往裡擱幾塊南瓜.到了山東就加了高梁,到了關東也許會摻些玉米,再去延安干脆換了小米,大豆紅豆花生棗,有啥煮啥,再加點糖,天天過年喝臘八粥.
再看烙餅:上海不知何時從何地引進的改良雞蛋餅,包了油條加各式調料可吃得心滿意足.南京也有,不過包的還有海帶搾菜豆芽,內容豐富,咬一口會流油.北京包的光是炸煎餅果子,可量多實在,適合北方人的胃口.浙江新昌台州一帶吃過一種麥餅,是小麥粉烙的餅,包了豆干芋頭和時令蔬菜,放油裡炸,咬開後青青白白的,有點象特大號的春卷.西安的薄餅包的就只剩了土豆白菜和肉沫,味道還行,只是再見不著綠色.山東就別提了.大餅卷小蔥,玉米高梁小麥大豆......凡能磨成粉的都烙成了餅.那干巴巴的玩藝兒是我唯一咽不下的干糧.真不明白齊魯大地的人怎樣把這作為主食日進數斤的.
比烙餅厚的算是大餅.不論燒餅油餅蔥油餅吧.就象上海弄堂口總會有幾個武大郎,北京的胡同口也總有個炸油餅的小攤.豆沙的酥油的,薄脆的厚實的,天安門西邊胡同口鋪子裡應有盡有.加上酸奶和豆汁,不妨常做北京人.南方人精貴些,燒餅再粗糙總是撒了層芝麻.蔥油的香總和芝麻香混在一處平分秋色.一遇到黃橋燒餅,香酥滿口,前者就皆算下品了.只不過下裡巴人,入口有味即可.到了新疆的壤,那是真正的大號餅了.不知上海的炝餅和它可有親戚關系?再加東北的千層餅,那是大餅裡的柔道隊.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從精工細做,到大筆揮毫,自顯一份靈氣,一份大氣.
最普遍的還得算饅頭.北方的馍總是論斤賣,一只就該三四兩吧,且混著玉米高梁.看自己只勉勉強強咽下半個,很欣賞那些豪爽的大漢一口辣椒一口粗糧的樣子.到高莊饅頭就白白胖胖惹人喜愛了.再往南,從廣式早茶餐車上端出的精細小餐包就是小家碧玉般玲珑可愛了.為了給實在的糧食一點味道,北方偶爾會在火上烤一烤,最多加辣椒油.四川還有抹紅糖的.西安的肉夾馍當屬精品.南方饅頭個頭小,可滿肚子鬼花樣. 油裡炸,湯裡浸.加煉乳,加椒鹽.有時再頂個荷包蛋.剛出籠的白面饅頭香氣溢出來,任何修飾都成了多余,難怪好吃的多了去了,饅頭總有它的一席之地.
講究一些,在饅頭裡加上餡,成了包子.菜的肉的豆沙的蓮蓉的,凡能包的都可在包子裡找到.從天津狗不理到南翔無錫小籠包,從大到小,本人最愛仍是揚州灌湯包.曾有幸在瘦西湖畔皮包水,盡管只是最普通的花樣,還是余味無窮,繞梁三日……生煎該是包子的變種,可上海之外所見不多. 牛肉煎包算是北方的生煎吧.老上海大概都熟知”大壺春”,”豐裕”等名字.地方關系,最常去四川路上”飛龍生煎”,剛出爐時一小口咬破皮,立馬滿口湯汁,鮮香撲鼻,真是喜歡上海的理由之一.
走偏門的干糧還有各色糕團.每經嘉興或平湖總會買粽子解決一餐, 只當過端五,總在找那只珍貴的蛋黃,象挖地雷一樣完整地把它送進嘴裡才過瘾.八寶飯是過年的專利.煮大半鍋糯米飯,多買些蜜踐豆沙,常是做四個.多出的料都在一邊精加工時一邊”試了味道”了. 另有糯米,烏米等等包了油條捏的糍飯團,曾有位上海MM總結出二兩飯包兩根炸得剛剛好的油條是黃金比例.還有一種不太多,是軟軟的年糕包了油條,加酥糖或鹹菜捏成年糕團,只在上海虹口一帶流傳,可味道比糍飯更佳.武漢豆皮是一絕,就是糯米飯夾了豆沙包在豆皮裡炸,再浸入豆花,香滑甜糯,一級棒!
待糯米磨成了粉.北方有”驢打滾”,江西南昌一帶有各色涼糕.到江南,蘇州”黃天源”的雙釀團,黃金團,條頭糕,薄和糕……不行,名都叫不過來了,形形色色,眼花缭亂.
好吃不過餃子.北方人對此物的偏好讓我感動.曾跟隨老北京吃過一天三頓餃子,從白菜豬肉餡到大蒜羊肉餡,他們以不變的頻率接受一切風味.山東也一樣在單上列出了二十余種口味,只是從他們的胃口出發,一率半斤起賣,少了變換品種飽口福的機會.私以為是由於北京眼界大,山東還沒學會商人的”狡猾”吧.陝西山西一帶就沒了講究,一進店門喊句:半斤.一碗飄著紅油的熱騰騰的水餃會和老板娘的笑臉一同端上.試著底氣不足的叫聲:三兩.引來周圍一片笑,還是上了一大碗.未放醋,聞著已有了酸酸的味道.吃過半碗,撐了.拒絕打包的好意,算帳卻又是三兩的錢. 在新昌吃過一種芋餃,那是芋頭粉做的皮,包上肉餡,QQ的,兼據水餃的厚實與燕餃的鮮美.上海沒那麼正宗的餃子香,倒是改良的蒸餃鍋貼值得一提.
和餃子半壁江山的自然是馄饨.雲吞雖小有不同,也勉強歸於一類.小白菜,臘條肉,加上蔥姜,切碎拌好.大學時最喜歡周末回家一邊包菜肉大馄饨,一邊和忙著燒水的媽媽聊天,待幾碗全上桌早笑翻了.後來有了”金師傅”,馄饨的品種多且味美量足,常買了回家.可自包的仍是全家最愛.也喜歡小馄饨.雖有許多有名店,卻都比不上仁濟醫院對面小攤上的柴劈馄饨好吃.好東西不一定在名店,這大概是公理.
還有一大家族未提到.是從成都開始鐘情於粉的.在賓館邊的小路上有家專賣粉的小店,賓客盈門.在裡面嘗碗雞雜粉,原就特有嚼勁的肥腸粉條,加上雞鸩雞心雞肝,鮮得把舌頭都咬掉了.一發不可收拾,到重慶,到武漢,到武昌,就認准了各式肥腸和米粉. 一色水煮, 又香又辣,粉的韌性最關鍵,肥腸的質量也大有講究.又慢慢嘗到了炒的,涼拌的,越往東品種越多,離那種味道越遠,到了浙江已完全沒了咬頭.南京的鴨血粉絲湯倒有些肥腸粉的鮮味和嚼勁,且更為滑爽,另成一功.重慶把粉炸脆,拌了米糊加點糖,叫”糊碴碴”吧?!翻譯不了店主的本地話,可咬起來是”碴碴”作響.還有陝西的涼粉和釀皮,包上面筋,辣汁涼拌過,夠爽.這都算粉的親戚了,有遠有近,套上近乎就好.上海的米粉店如今象雨後春筍般冒出了許多.桂林米粉,雲南米線,辣得剛剛好.少了點原味,卻更讓南方人接受.
同樣是一條一條的樣子.面條卻和粉有本質上的區別.這簡單的碳水化合物弄得好時讓人無限垂涎.聞名變色的方便面在學校解決了多少溫飽問題,每個寢室成員都能分辨”美櫥”和”統一”的區別.加菲貓最愛打鹵面是有理由的.北京的炸醬面算國產打鹵面,隨便走進一家嘗試都不錯.杭州的”九百碗老湯面館”湯醇面滑,連鎖店一路開去都客滿.上海的面館象”五芳齋”,”京伍堂”,”吳越人家”遍地開花.有介紹最好的面是思南路的”阿娘的面”,也是一家之言.在四川路就挖了兩處好面店.唉,談到面經每個人都有一本寶典.曾希望和一位愛面的朋友吃遍上海好面館,終是癡想罷了,不提也罷.
好啦,聊了半天天都亮啦.該過早了.看來要回到習慣的泡飯醬菜.別嫌我唠叨,還有許多好吃的早餐未來得及總結在內,誰來補充吧.先解決溫飽問題,有空再說說正餐和零嘴.
.
,湯包,粉,餃子,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