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說,城市太大,會感覺城市把人壓住了。也許,這也是我不喜歡上海這個大都市的緣由,它讓我想起的詞語是:繁華和擁塞,逼仄和壓抑。觸動我的,正是這個城市的夜晚,有兩句歌詞不經意間就冒出來。一句是齊豫的《九月的高跟鞋》中那句“絢麗迷亂,遙遠和短暫”,另一句是許美靜的《城裡的月光》中那句“城裡的月光把夢照亮,請溫暖他心房”。而上海,是一個沒有月光的城市,有的只是燈火絢爛、車水馬龍的白夜。上海的夜很亮,據說是全國城市亮化工程搞得最好的。外灘、摩天大廈以及東方明珠、天橋,所有代表這個城市特征的細節,在夜晚都被點亮了。到外灘去看黃浦江,江兩岸燈火通明,江這邊是上海昔日殖民城市的標志——萬國建築,江那邊是上海現代化大都市的特征——高樓大廈鱗次栉比的陸家嘴。兩岸燈火通明,江面上流光溢彩,這裡寫盡了大都市的繁華喧鬧,也讓人真正體會到上海這個不夜之城的魅力。在這兒,看不見星星和月亮,在燈光的投射下,卻看得到天空中泛著灰白的雲,很低,很近,偶爾飛過的群鳥,在燈光照耀下,扇動著灰白的翅膀,一飛而過。不知道是上海的夜太亮了,還是空氣污染和潮濕的原因,這裡沒有月光,讓人感到一些不知所措的迷茫,不是地理概念上而是心理上的距離。
豫園、城隍廟、外灘和南京路,這些是外地人到上海必去的地方,留給人們的永遠是人頭攢動、摩肩接踵的情景。林立的高樓和如織的人流,給人一種擁擠和緊迫之感。富麗堂皇的寫字樓和公寓是許多外地年輕人在上海打拼天下、演繹人生奮斗的場所,洋溢著繁華都市的開放和活力,極其現實的奮斗目標和捉摸不定的機遇,吸引著闖世界的年輕人的目光。但這只是上海現實的一部分,弄堂裡的瑣碎生活,才是上海平民式的一面。無意間走進一個叫大鏡弄的上海老式居民區,老式的三層樓房,密集的小窗,狹窄的過道,共用的自來水龍頭,擁擠的小菜市和小店鋪,剛剛晾上去的還在滴水的衣服,描過眉畫過唇穿著睡衣褲的中年婦女,還有正在往清潔車上倒馬桶的老太太,這是上海市民的真實生活,給人直觀印象,還是逼仄和擁塞,瑣碎和緊迫。弄堂口殘存著一段清代的老城牆,修葺一新已看不出來原來的面目,城牆上是昔日觀城景的大鏡閣,弄堂的名字大概就來源於此。一旁還有清道光七年立的一個牌坊,上面綁著自行車輪胎,旁邊是一個修車攤。這也許是上海這個快速發展的都市殘存不多的舊跡,和弄堂一起構成了這個城市的背面,稍不留意也就錯過了。因為浮華和現代才是上海急於展示給外人的風光一面。
行走在夜晚的上海,看霓虹閃爍,和那些林林總總代表著消費時尚的國際知名品牌的專賣店,體會著這個消費城市和自己的距離,丈量著要融入這個城市需要多少勇氣和無形代價。看著身邊流動的一張張年輕而入時的面孔,心裡想,要做一個生活在這個城市的夜游動物,既要時時直面各種壓力,又要擁有若即若離於這個城市的靈魂,內心需要幾許力量。
上海這個沒有月光的城市,讓我感受到浮華的外表之下拒人於千裡之外的冷漠,無法容納和釋放心靈的喘息,那是一種永遠的距離感和沒有歸屬的過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