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一座底蘊豐厚的城市,百年來的東西交融,使得它“海納百川,兼容並蓄”,既是殖民文化影響下的新都會,又是散溢市井弄堂韻味的老城廂,在這種歷史背景下,逐漸形成了以傳統本幫菜為基礎,匯聚川、粵、京、魯、徽、湘、江浙、淮揚各地特色,廣采博收了素菜、清真菜、西餐等元素的海派飲食文化。本幫菜作為海派菜系的根基,源自蘇浙人家的平常口味,得地利之便,取用本地活魚鮮蔬,烹饪工藝擅長糟、炸、滑炒、紅燒、生煸、清蒸,有人以“濃油赤醬”來概括其特點,其實本幫菜更注重的是清淡細膩的滋味和新穎精致的造型,猶如江南水鄉那清麗靈秀,窈窕柔媚的溫婉女子一般。
說起本幫菜,不可不提百年老號老正興菜館,老正興迄今已有一百三十年的歷史,由無錫人祝正平、蔡任興合伙創辦於清末同治元年(1862年),取祝正平的“正”字和蔡任興的“興”字冠名為“正興館”,以太湖地區盛產的河鮮海味營為原料,主營家常菜肴。隨著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海的迅速崛起,逐漸成為世界大商埠之一,中、外客商大量湧入,無形中帶動了餐飲業的蓬勃發展,老正興也憑借選料考究、制作精細、風味醇厚鮮美、濃淡相宜而名聲大噪。後因“正興”招牌被群起仿冒,遂在“正興館”的前面加了一個“老”字以正其名。百余年過去了,老正興雖老正興,雖老彌馨,在保持傳統本幫菜的基礎上精於探索,豐富品種,所謂“春有春筍、塘鯉魚;夏有銀魚炒蛋、油爆蝦;秋有大閘蟹;冬有下巴甩水”,享有“正宗上海菜,首推老正興”之美譽。
走進位於福州路的現址,大廳中清澈的水池伴著悅耳的噴泉聲,令人倍感清新爽快。沿著螺旋式玻璃樓梯上到雅致寬敞的二樓,木桌木椅、镂花窗棂、紅紗宮燈,一幅“香凝富貴滿園春”的牡丹圖更顯出古樸典雅的中式格調,整間餐廳都靜谧地浸在柔和的光線中,空氣中彌漫著陣陣懷舊的氣息,頓時遠離了喧鬧的塵世,尋得一份難得的惬意。翻開菜單,道道名肴呈現眼前,隨意點了幾個招牌菜,下面細說一二:
紅燒劃水,“劃水”是上海獨特的叫法,讀為“嚯”,實為魚尾,選用太湖青魚魚身後段連同尾巴的部分,順尾脊對剖成四片,烹制時先以素油煎黃,再入鍋勾芡澆汁,經過幾次顛翻而魚尾不斷,翻勺入盤呈扇面狀,紅亮醇厚,入味鮮嫩,稱得上色香味俱全。
草頭圈子,素有“老正興的圈子,小花園的鞋子”一說,草頭是上海人愛吃的一種蔬菜,采自苜蓿頂部的三片嫩葉。圈子便是斜切成段的豬大腸,二者入鍋經快炒而成,成品深紅間綠,酥軟韌滑,肥而不膩,清爽的草頭將大腸本身的腥膻味道徹底吸去。也許有人會覺得下水端不上台面,可越是這平凡之物,就最是考驗烹者的功力,草頭圈子能作為老正興的看家金牌菜,其烹饪技藝可謂精湛。
走油蹄膀,主料為豬蹄膀(北方稱作肘子),將煮熟的蹄膀剔骨放入油鍋翻炸去油,再用旺火炖制後淋汁。盤中的蹄膀外形完整,不散不爛,用刀慢慢切開綿韌的外皮,露出裡面酥嫩的肉質,肥得部分經過高溫走油而脂肪大減,並無油膩之感,可以放心大塊朵頤,嘗一口鹹中帶甜,比起東坡肘子來味道更為厚重,“濃油赤醬”的特點在這道菜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扣三絲,頗講究廚技的傳統功夫菜,相傳在光緒年間就已成特色。一上桌來,就立刻吸引了在座食客的目光,只見澄清的湯汁中紅、白、綠三色相間,上面蓋著一枚圓圓的香菇帽子,像極了海中美艷飄逸的水母,配上晶瑩的玻璃湯皿,如同一件剛剛完成的藝術品,令人不忍下箸。將三絲細細拌開,讓其充分融入湯中,既保持固有鮮味,又品到雞湯的濃郁,是上海菜中清淡素雅的代表作。
在麻辣酸鹹的川菜和粗犷豪放的東北菜大行當道的今天,本幫菜可以說是飲食界的一枝獨秀,深受八方美食家的青睐。為了迎合現代人的吃喝理念,滿足多樣化的市場需求,滬上餐飲界在立足傳統烹饪技藝的基礎上,集百家所長,融各派精華,改良發展成極具特色的新上海菜。以獨特的魅力闖出一片新的天地。
更多文字美圖請見http://blog.sina.com.cn/daguai125
(紅燒劃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