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區裡登記購買了5支暖色光的節能燈管,是政府推廣的飛利浦產品,領貨時卻只剩下白色光的不喜歡,好生懊惱。虧得有一家此次活動的支持單位願意代為調換,於是這一天就去了次市中心的燈具市場。
到了西藏北路,沿曲阜路向東,騎車用不了多時就見甘肅路,市場就在左手邊。尋到那家專營飛利浦品牌的公司,事先聯系好的房同志竟不在,不過已交代了下來,有後生極客氣地為我調換好,並一一為我試過點亮無誤,態度之殷勤,幾乎使我要懷疑起他們是否弄錯了,會不會以為我是某一位關系戶?——畢竟這事對於他們來講完全是份外的。後生又一迭聲地說:“希望你用好!希望你繼續關注我們的產品!” 其余的店員也投來贊許的目光,我是連著說了三遍:“謝謝,謝謝,謝謝!” 始退出店堂。
心情很愉快。一來是因為政府貼補的這個項目本來就很優惠,一支燈管只要兩元錢,只及我平時買的五分之一,今次又得到這麼好的服務,自然是高興。 也算好不容易出一趟門,就想再走走看看。 甘肅路向南,是一幢極寬的大樓,邊界一直伸到再南面的的蘇州河邊,正正好好占滿了一整個街區。這幢外牆被塗飾一新的老樓,記得以前是上海工業品批發部(上工批),那個時候樓上樓下全是隔間,包羅萬象的日用工業品應有盡有,是很多人周末時喜歡的去處,現在怎麼啦?門戶緊閉,三面臨街的櫥窗一色地用老上海的巨幅照片復蓋,是裝飾?還是臨時遮蔽? 先不管。 登上樓南面的蘇州河堤,呀,真是一派好景象!河水清波粼粼,東面有鋼結構的浙江路橋凌空而過,西面的西藏路泥城橋則是款款大度,兩面橋上都見人車雲集,絡繹不絕。下意識地嗅了嗅,空氣中一點沒有異味,倒有一點清新涼爽的感覺。 記得以前蘇州河給人的最直接印象就是黑、臭。有一位老同學曾住在四川路郵政局對面的河濱大樓,那時的他從未有過“河景房”這樣的炫耀感覺,不到不得已是不開窗的。說到那個年代裡一位懷有身孕的女工跳入蘇州河救人的事,大家都敬佩她不止是不顧母子安危、不管河水寒冽,最不容易的就是不懼怕蘇州河水的黑和臭。 政府這麼多年來不懈治理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如今,不但河水清爽,兩岸的堤牆也不再見那種斑駁的水泥相,統統換成了用料講究的景觀化設計,且不同的岸線段還風格各異,這不,又說要開辟從長風公園一直到蘇州河口的游船線路了,到那時,幾十裡一路看過來,一定會是一道水岸俱佳的秀色大餐。
下得堤來,遇上幾位那幢樓的保安,提及先前的疑問,始被告知:該樓前已訂出,一外國財團大張旗鼓欲作開辦游艇俱樂部用,又因為金融危機而無奈退出;區政府雖然拗得了對方一筆不菲的訂金,眼下卻一時還未能尋到新的客戶,如此,就只能這樣先耗著。哈,蘇州河真的是要升級了啊,幾年前還見到舢板、駁船穿梭,如今快進入游艇時代了。不過和老百姓不會有太多關系哦。 我又問附近還有什麼可以去玩玩的,保安說後面{北面}就是七浦路市場,過浙江路橋可以去南京路甚至淮海路。我都搖搖頭。那個保安有點疑心地問:“那你要玩什麼?”其實我自己心裡也沒有想好,隨口就報了兩處地名:新閘橋,烏鎮橋。“有啊,就在西藏路橋過去不遠,你騎車頂多不過20分鐘,那有什麼看頭?”保安用帶點奇怪的眼光斜了我一眼走了,——我怎麼覺得好像有點對不住人家?不管了。河邊有施工,可能不好走,於是就回到燈具市場,沿著曲阜路北面一條開封路向西騎去。
沿途是市內相對雜亂的地區,但其實倒是申城歷史上最先成熟的地區之一。為數不多的高樓是最近幾年蓋的,或正在蓋。兩邊大量的是照片中所示的那種正待拆除的舊式民居,其外觀特征是:二樓由衍架挑出,比底樓更接近馬路;外牆多為短木條棚外用泥滿死再拉毛,或干脆直接用長條木板做外牆,漆成硃紅色,反正都是空心牆。這種樣式的民居,從歷史圖片上看,應該是清末民國初時就有了,但在百多年後的最近幾年以前,在南市、黃浦、靜安、虹口、閘北這些老城區仍大量存在著。很長一段時期裡,凡短期內未被列入改造的這類陋房,照樣是定期做維護保養,但卻經常看到這樣的景象:沿街第一排的外牆被刷得光鮮無比,後面、甚至側牆則無暇顧及,露出一派破敗相。房子的簡陋和使用不便是明擺著的,一直令很多慕滬市繁榮而來觀光的外地客呼看不懂,但還是有人懷念自己賴以生存和成長的地段,在要不要改造面前躊躇不前。 當然終歸是因為其太落後,連石庫門都遠遠不及,所以,在考量究竟是要保留這一塊歷史的記憶,還是應該讓社會不受羁絆地大踏步前進時,就
在一家連著一家由外來妹外地郎經營的鹵食店小吃店的夾送下,越過一輛輛放下欄板吆喝著售賣餅干、水果的卡車後,過了西藏路,再過晉元路、國慶路,就到了烏鎮路,往左一望,就見到了心儀的烏鎮橋。很多人都象我這樣,略去了“烏鎮路橋”這一稱呼中的一個“路”字,似乎覺得會有點鄉野氣,但烏鎮橋倒是一座十分時尚的橋。橋身是用圓形鋼管彎成的大拱形,拱與橋面之間是懸索,整座橋被漆成土黃和奶白相間,非常好看。顏色很重要,看到我們很多的大橋,總覺得和舊金山的金門橋不一樣,這裡除了我們的橋塔多用“人”字形而金門橋是“門”字形、我們多用斜拉索而他們用的是懸索,我覺得要緊的是,我們是清一色的灰白色,他們則用了鐵紅色,視覺上不一樣吧?質感。 走上橋面憑欄探望,下面是碧波蕩漾,兩邊還建有親水平台,有人在專心垂釣。 因為水質改善了,知道市裡在此舉辦過好幾次國家間的龍舟賽,我總懊惱沒有抓緊來看過一次,電視裡的報道場面很熱鬧的。 向西眺望,最近的就是新閘橋?再遠處,應該是成都路高架橋了,那麼遙遠,還看得到那橋上是車輪滾滾的。 蘇州河上的橋,不算那些只能過行人的,至少也有20來座,其大部分都很有些年頭了,烏鎮橋雖不是最年青的,但是其新穎,其輕盈,應該算得上是“最。。。”的了,去過的、看到過的一定會同意我的說法。
蘇州河之於市民們之親和,不少人都認為要甚於黃浦江,因為蘇州河的兩岸一直都是城市的密集區,黃浦江只是因為後來浦東開發了才被更頻繁地提起。這不,烏鎮橋下去不到 20米,橋逸下直接就是一條橫街新閘路,密集的高樓下車水馬龍,一股鬧市的氣息。 我無意投進那邊的喧囂中去,於是往回走,不意卻發現,橋東頭不過50米處竟然就是有名的四行倉庫。我連忙小跑過去,是有點興奮。我一直不了解“四行”是哪四家銀行,但是和每一個市民一樣,知道謝晉元在此率800壯士與日軍血戰的事跡,就是不清楚其確切的位置,今天應該是意外的驚喜了。 我仔細地搜尋當年鏖戰留下的彈痕,一無所獲,想想也是,又不是作為戰場紀念地,怎麼會保留到今天,都知道現在裡面進駐的多是畫室和創意單位,一座老樓在百姓中能有這樣的口碑,真正是不容易了。 梢感意外的是,原以為倉庫就是大面積的牆,或配以少許窄小的窗,沒想到沿河的正面全是大面積的三聯鋼窗,一如公寓或寫字樓那樣,是後來改建的?
辭別“四行”,沿河邊光復路向西騎行,過了那個新閘橋,路邊又見一處“蘇荷”,這次是由一家百年面粉老廠改造的,也是一處創意園區,其外觀因為是滿目的紅磚和木窗,就有一種不同於“四行”的厚重感。說起這些創意園區,盡管存在已有多年,坊間的看法卻至今各異,有說是化腐朽為神奇,也有說獵奇的,還有說不過是借題炒作而已。事實上,最早面世的泰康路田子坊至今,也是不斷有人進扎又不斷有人退出,緣由?租金日長夜大呗,經營卻未必都盡人意。我的看法是,既是企業,那就是適者生存,由其自生自滅好了,現在不象以前,不再事先框定好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這就是進步。比過去繁榮,這是事實,同時又沒有傷及其他,何樂而不為。
再走,就到成都路橋下了,沿著西側的華盛路北進,竟然是越走越寬的一大片綠地,總算可以歇歇了。我惬意地坐在長椅上,看著眼前滑旱冰的孩子閃過,牽著狗的女人跑過,推著小兒散步的老人走過,遠處有人在放飛風筝,還喊叫著什麼卻聽不見,感覺就象是在看一部默片,再遠處,金色的夕陽照著高架橋上緩緩上行的車流,……..我暗暗得意,不經意的出行,倒有不少收獲,平時的腳頭不能太懶了。我還想好,今日沒有預謀,出門沒帶相機,要抽個空補拍幾張照片,那就要再走一遍了。
一直坐到華燈初上,起身拍拍褲底,踏上返家的路程,還要半個小時呢。到走出綠地,才發現一巨石上書:::“不夜城綠地。”
(照片拍的很糟,是因為天太陰冷,相機也出現些問題。近期天不會轉好,為了交代文中的場景和地點,只好勉為其難了。)
(這樓興許仍會成為游艇俱樂部。)
(疲憊的老城區舊屋記載著一段歷史。)
(風姿綽綽的烏鎮橋。)
(烏鎮橋旁的四行倉庫。)
(寧靜的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