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汶萊到馬來西亞,再從馬來西亞到新加坡,一路清涼夏日裝束地游過去,雖然都是異國,卻一個比一個具有更濃的中國味兒。
終於正式地回到中國人的地界了,香港,迎接我們的卻是一股始料不及的強勁冷空氣。冷鋒過境,氣溫驟降,許多同事不得不馬上光顧香港成衣鋪,而我,則幸運地從嬸嬸處得到一件手織毛背心。
我們在寒雨冷風中游歷了香港。對我來說,這是一場闊別七年後的重逢。
七年的光陰,青絲未必成白發,滄海不能變桑田,青春少艾看上去還是妩媚紅顏,但細細叩問沉默的蚌母吧,七年溫潤的眼淚,足夠把沙粒磨成珍珠。
香港,這顆東方之珠,七年裡也經歷了很多風風雨雨的故事吧,有悲傷,有快樂。七年後我故地重游,又可以觸摸到多少歲月的痕跡呢?
這個城市依然人如潮湧,每個人都步履匆匆。七年過去,叔叔走路依然疾如行軍,我幾乎要小跑才能跟上。他一定是渾然不覺,香港多的是這樣長年為生計打拼的人,每天都在追趕太陽的腳步。忙碌無處不在,悠閒是遙遠的感覺。
這裡高樓林立,遮天蔽日的樓群覆蓋下,常覺人如蝼蟻。密密麻麻的人流在這片土地上湧動,都是為了擠出自己生存的一個空間。香港地寸土尺金,到今天依然不變。就連半山諸多的豪宅,主人家雖然都是腰纏萬貫財雄勢大的風雲人物,但要在自己的住宅的圍牆外劃出大片附屬空地,還是比較困難。市民們可以天天在圍牆外張望、猜度、品評圍牆內的人的生活——要策劃一些不良主意也比較方便,張子強綁架李嘉誠兒子的過程,經由導游在半山現場講解,便頓然生動許多。
這是個躍動的城市。匆忙的都市節奏背後,是一顆顆生猛的靈魂,幾分豪賭的氣概,幾分不安的謹慎。香港人迷信風水是出了名的,半山和淺水灣那些天文數字的高貴豪宅,幾乎每一棟都有著生動活潑的風水故事。走過長壽橋拜拜觀音像,也成了旅行社認真安排的行程。盡管冷雨霏霏,人氣依然不減。至於著名的黃大仙廟,就更是讓我開眼界了。
寒氣逼人,冷雨紛飛,地上都是黑乎乎的泥漿,就這樣,黃大仙依然香火缭繞,人氣鼎盛。本來就不大的庭院擠滿了上香禱告的人,甚至擠到四周的圍廊邊上。他們或隨便撐一把傘,或任由雨水淋著,鋪張報紙就跪在髒兮兮的地上。香煙如此旺盛,我站了幾分鐘開始感覺煙氣嗆鼻,呼吸不暢。有同伴要上香,費了好大氣力才擠出一個位子,只能匆匆鞠幾個躬,沒法再做更虔誠的動作,估計黃大仙也會體諒,見慣不怪了。
香港人非常相信黃大仙的靈驗,高官每年隆重其事地來這裡求簽,然後報章便煞有介事地大肆渲染。去年春節期間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到黃大仙為香港求簽,結果很倒霉地求得一個下下簽,被一向愛對政府指手畫腳的香港市民和媒體罵得狗血淋頭。狼狽不堪的何局長勉強自辯“下下簽就是說香港已經走到了谷底,未來不會更差,只會更好”之余,今年再不敢親身到黃大仙去,派了一個手下前往,求了一個中簽,總算舒了一口氣。
一個細節也可以說明黃大仙在香港人心目中的分量:一個同伴剛舉起相機,馬上被旁邊一個年輕人攔住了:“最好不要在這裡拍照吧,還是尊重一點。”
也是一種信仰。心誠則靈,努力就有回報。就像叔叔,七年前還是一個人在這裡奔波,如今一家六口住進了嶄新整潔的政府公屋。雖然不是寬敞的豪宅,但總算可以其樂融融共享天倫了。
變化,還是有的。形式雖微,實質重大。我站在金紫荊廣場上,看那一朵標志性的金色紫荊。上次來的時候,正值回歸不久,金紫荊落戶香江,從此就隔開了兩個時代。旁邊是灣仔會展中心,那時剛建成不久,展翅欲飛的姿態,引人遐想。現在新的建築更多了,長長的青馬大橋,通往新的國際機場,而舊機場,安靜地蟄伏在市區裡,淡然得幾乎讓我找不出當年在那裡轉機的記憶。
再度拜訪海洋公園。七年前到這裡,吃著麥當勞,看鳥,看魚,看恐龍遺跡,看海豚海獅表演。今天在這裡,仍舊吃著麥當勞,看著內容已經轉換的海豚海獅表演,但更想不到會在大群同事的興致感染下,激發起自己都不能相信的勇氣,把跳樓機、過山車、摩天輪、滑浪飛船、越礦飛車等各種機動游戲一一嘗試。一向很害怕那種失重下墜的恐懼,心都要從嗓子眼蹦出來的感覺,以為年輕時都不熱衷的玩意,七年後更沒有恣肆披瀝投身其中的可能。
原來只要再勇敢一點點,一切皆有可能。只要生命仍是鮮活,便沒有蓋館定論的必要。七年的時光,足夠讓我成長。成長中必學的一課,是不要害怕,是保有信心。
香港,也在成長,也在學習吧。雖然只是第二次踏足,從小的耳濡目染,已使我對這方水土的一颦一笑太過熟悉。這是一個曾經哭和笑都很大聲的城市,率真但缺成熟,但如今也開始理性,開始思考了。就像風雨迷離中的維多利亞港,浪濤輕輕拍岸,那些熟悉的建築群,在細雨中集體沉默。沉默是金。
我在風中登上太平山頂,看著腳下鋼筋水泥的城市,猜度著每天有怎樣的悲歡離合在那裡上演;我在雨中走過淺水灣畔,心裡哼起譚詠麟的歌:“正是你,我沒逃避,在這淺水灣的一個終站……”,想象著這裡見證過多少人間故事;我站在夜燈燦如繁星的尖沙嘴碼頭,看著維多利亞海港閃閃發亮的波光,那些流水與波光,無言地訴說了這些年的喜樂哀傷。
我覺得對這個城市有一種不能釋懷的親切,這親切源於她的真實。曾看她真實地流淚,真實地流血,更希望看到她未來有更美麗的表情:笑靥如花。
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