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宮的展示理念,既有文人的傳統,又兼顧普通百姓的口味,這同樣是出於一種博愛的理念。在台北故宮舉辦的一個網絡投票中,翠玉白菜以最高票當選十件最受歡迎文物的冠軍。台北故宮的展示中,翠玉白菜和“紅燒肉”象形石是婦孺皆知的展品。“紅燒肉”雕刻精細,形象逼真,幾可亂真,這是中國普通百姓最熟知的家常菜。和真白菜一
般大小的翠玉白菜原陳列於光緒帝瑾妃居住的永和宮。那綠色的菜葉反卷自然,葉脈分明,攀爬在上面的一只螽斯蟲尤招人喜愛。螽斯蟲俗名“蝈蝈兒”,喜高聲鳴叫,繁殖力很強。在當時,白菜象征家世清白,螽斯蟲則有子孫綿延之意,可以說是件富有深義的嫁妝。“台北故宮太小氣了。”大陸人參觀完台北故宮後常這樣評價。
其實,現在的台北故宮已比它剛剛建成時擴大了許多。1966年,第一期新館左右兩翼擴建工程完竣;1971年,第二期擴建工程從館兩翼向前擴建完竣;1984年,第三期擴建工程故宮新建行政大樓啟用,又仿乾隆養心殿西室書齋於正館設“三希堂”,第二年仿宋明庭園建“至善園”;1994年,第四期擴建工程圖書文獻大樓竣工使用,增設“至德園”;2007年2 月,正館擴充整建工程完工。盡管此時展覽空間、公共空間及行政空間較台北故宮初建時已有大規模增加,但展覽場地仍覺局促。確實,與北京紫禁城偌大的皇宮相比,台北故宮頗顯袖珍。受展廳面積所限,台北故宮通常每3個月換一次展品,而要把館藏65萬余件稀世文物逐個展示,至少需要30年的時間。由於台北故宮主要源自北京故宮,所以兩者的比較與關聯,一直是不曾中斷的話題。台北故宮博物院老院長秦孝儀說:“中國之美,美在文化藝術;文化藝術之美,盡在故宮。”故宮原本只有一個,由於歷史的原因,導致如今的兩院故宮各有千秋,但都不完整。台北故宮博物院65 萬余件藏品堪稱中國文化藝術之寶庫,北京故宮博物院超過了100萬件的珍藏同樣無人匹敵。著名的三希堂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二希”,台北藏有 “一希”。郭熙的《早春圖》在台北,北京沒有。北京有宋本《清明上河圖》,台北僅有清代的仿本。而清代皇家用品如龍袍等,更是台北故宮的缺憾。中國人歷來講究仁愛,講究傳承。如今,中國人的傳家寶,成為兩岸血脈相連的“臍帶”,無形中也加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2009年10月在台北故宮舉辦的“雍正大展”,成為兩岸故宮攜手合作的破冰之旅。北京故宮文物的南遷渡海,改變了中國傳統收藏的分布格局,也使文物所承載的厚重、溫暖與博愛,在中國更廣闊的地方延續。從台北故宮入口處的銅鼎,到台北故宮玻璃天花板和禮品袋上懷素《自敘帖》的墨跡,到台北建國路每個周末熱鬧擁擠的玉器市場;從舞台上,從歌聲中,從台灣的古老小鎮,都可以感受到,中華珍寶所傳遞的溫潤、謙和的人文精神,已在台灣民眾的內心安家落戶。我們所看到的台灣民眾,許許多多都是如此熟悉,他們如“毛公鼎”般樸實,如“翠玉白菜”般親切,如“肉形石”般具有生活的情趣……台北故宮博物院背依陽明山,傍臨雙溪水,蘊藏著中華民族綿延不斷的精神和物質追求。2009 年熱播的央視紀錄片《台北故宮》,主題曲是由台灣音樂人士小蟲作曲、紀曉君演唱的《愛延續》,那唯美的詞句和悠揚的樂曲,是對國寶所承載的“博愛”的一段時尚注解:溪的美,魚知道;那流淚傾訴的依賴,難分離。風的柔,山知道;那留在千年的故事,難忘記……
不經意間,台北外雙溪,成為海峽兩岸炎黃子孫共同牽掛、向往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