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的金秋就去了北京,行色匆匆,只游了香山,八達嶺長城和故宮。感慨於皇家氣派,一處帝苑就可以耗去一天的時間。自從徐勇的攝影使胡同出了名,尋常百姓的生活也勾起了我的好奇,這次也就留心了。
這次是去學習的,可講授的內容與期望大相徑庭,沒興趣去聽,於是就提前開溜了。先去了離住處最近的雍和宮。
出了門抬頭望天,天高高的,藍藍的,可謂碧空如洗,一塵不染。太陽亮亮的光照著路邊的小攤,賣水果的,梨桔柿壘得整整齊齊;賣茶葉的,煙酒的;牛羊雜碎,羊蠍子,餃子館,點心鋪;光賣餅就有好幾個,有巴掌大的燒餅,小桌面似的大餅,張師傅的千層餅,好象開了個北方面食博覽。轉了彎,就拐進了一條胡同。
剎那間,集市的嘈雜就遠了。整個的身一下子就陷入了一種寧靜和陳舊的氛圍。胡同有寬有窄,但每次都可以看見牆腳堆著的沙石,幾處新粉的圍牆,停著的板車上落滿了枯葉,還有一個破籮,幾堆垃圾或是壞掉的家什。天子腳下的臣民的簡樸的生活就在抄著手,陽光下的閒聊中,在瓜子殼飛舞時劃出的弧線中,在屋檐下吊著的鳥籠中,在窗台上放著的空酒瓶中,在屋頂瓦縫中的雜草搖曳和窗下富有裝飾性線條的蜂窩煤中。
經孔廟,現在成了首都圖書館,再往東百十米就到了雍和宮。這是一個喇嘛寺,處處點著酥油燈,處處香煙缭繞。雍和宮以木雕大佛和五百羅漢山為名。佛以整根直徑三米高二十四米的白檀木雕成,高大雄偉,但佛首鑽入屋頂,仰視之,只見兩個大大的白眼珠子晃晃的。我開始懷疑佛的本性,它為什麼不惜以這樣一個生命來修造它的替身呢?五百羅漢山在其背面,年久了,即使罩著玻璃,羅漢身上塗的金也已剝落得差不多了。什麼都會朽的。皇家的苑囿也已成了平民的游樂場了。
不是為了"泸溝曉月",但為泸溝橋這個地名我也要去看一下。
泸澱河中已經沒有水了,成了駕校的車場。泸溝橋也已成了死橋,兩頭裝起子鐵欄,一頭封死,成了一個工藝品市場。橋墩依舊,但橋欄上的石獅子已是新的了; 橋面也已修平,只在中間留了一段一米寬的長條。
嗚呼,當年的泸溝橋不復在矣!
離了泸溝橋,又去了天壇。
我已經不喜歡北京的壇壇宮觀了!
沒有了莊嚴肅暮,到處是熙熙攘攘;沒有了古氣,只留一個個假古董來搾取慕名而來的探訪者的錢囊。
不光古跡有假的,連人都有假的。
從後門進頤和園就有著清朝服飾的看門人。他們並不為游人打轎引路,轉而專司收票了。沒有了清宮太監的奴顏婢膝,連旅游人士的和顏悅色都沒有。趾高氣揚地指揮著游客,空閒時,東游西逛,煞是刺眼。
天氣驟然涼了,頤和園中的游人也稀少了,可容我慢慢地走走,看看。園中的建築多為喇嘛寺的風格,不知它和藏傳佛教有何淵緣。沿著昆明湖邊轉了一圈。整個頤和園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這湖邊的柳樹了。它們長得十分粗壯,遠沒有江南垂柳的婀娜的風姿。江南的西施,到了北方不也就成了山東大娘了麼?物由天性,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時代的社會、經濟特征,也造就了那個朝代的文化。北方民族一次次憑著他們的骠悍入主中原,但他們又不得不一次次屈服於南方的文明,一次次被同化。於是隋炀皇帝們一次次南巡,徽班進京,發展為中華國粹的京戲。不過北方的狂放與南方的細膩都是我所欣賞的。
而後又去了圓明園,北海。臨行前,特去尋訪了妙應寺的白塔。
妙應寺在故宮的西面不遠,因在修繕而未開放。它與四周的住家相距之近,我可從胡同裡走到塔座底下。
陽光很好。照在白塔上,在藍天的印襯下,層次分明。寺的東西各有一條夾道,一側的居民就背靠著寺的圍牆。這就是北京的胡同,歷史與文化,帝王與平民只一牆之隔。推開門窗,就可見到城牆角樓,四合院的天井中,就可望到白塔,宮殿。古語說,小隱於野,中隱於市,大隱於朝。此地正是可聽驚雷的無聲之處。與平民近得可以,與帝王也近得可以,與現代文明近得可以,與歷史也近得可以。難怪四合院中的住家不願進高樓。點著蜂窩煤,守著一分喧囂中的平淡。如果我住北京,也會選這胡同中的四合院的。
返滬的火車上一路蕩著,在京七日中的所見所聞如篩糠似的絞在一起,又漸漸地分出了層次。遂有上面的文字。
遺憾總是免不了的,我還沒有領教過京郊的風景呢。這種遺憾,也就是我每次外出的動力之所在。
又是秋天了,我又來到了北京。
兩年前的金秋就去了北京,行色匆匆,只游了香山,八達嶺長城和故宮。感慨於皇家氣派,一處帝苑就可以耗去一天的時間。自從徐勇的攝影使胡同出了名,尋常百姓的生活也勾起了我的好奇,這次也就留心了。
這次是去學習的,可講授的內容與期望大相徑庭,沒興趣去聽,於是就提前開溜了。先去了離住處最近的雍和宮。
出了門抬頭望天,天高高的,藍藍的,可謂碧空如洗,一塵不染。太陽亮亮的光照著路邊的小攤,賣水果的,梨桔柿壘得整整齊齊;賣茶葉的,煙酒的;牛羊雜碎,羊蠍子,餃子館,點心鋪;光賣餅就有好幾個,有巴掌大的燒餅,小桌面似的大餅,張師傅的千層餅,好象開了個北方面食博覽。轉了彎,就拐進了一條胡同。
剎那間,集市的嘈雜就遠了。整個的身一下子就陷入了一種寧靜和陳舊的氛圍。胡同有寬有窄,但每次都可以看見牆腳堆著的沙石,幾處新粉的圍牆,停著的板車上落滿了枯葉,還有一個破籮,幾堆垃圾或是壞掉的家什。天子腳下的臣民的簡樸的生活就在抄著手,陽光下的閒聊中,在瓜子殼飛舞時劃出的弧線中,在屋檐下吊著的鳥籠中,在窗台上放著的空酒瓶中,在屋頂瓦縫中的雜草搖曳和窗下富有裝飾性線條的蜂窩煤中。
經孔廟,現在成了首都圖書館,再往東百十米就到了雍和宮。這是一個喇嘛寺,處處點著酥油燈,處處香煙缭繞。雍和宮以木雕大佛和五百羅漢山為名。佛以整根直徑三米高二十四米的白檀木雕成,高大雄偉,但佛首鑽入屋頂,仰視之,只見兩個大大的白眼珠子晃晃的。我開始懷疑佛的本性,它為什麼不惜以這樣一個生命來修造它的替身呢?五百羅漢山在其背面,年久了,即使罩著玻璃,羅漢身上塗的金也已剝落得差不多了。什麼都會朽的。皇家的苑囿也已成了平民的游樂場了。
不是為了"泸溝曉月",但為泸溝橋這個地名我也要去看一下。
泸澱河中已經沒有水了,成了駕校的車場。泸溝橋也已成了死橋,兩頭裝起子鐵欄,一頭封死,成了一個工藝品市場。橋墩依舊,但橋欄上的石獅子已是新的了; 橋面也已修平,只在中間留了一段一米寬的長條。
嗚呼,當年的泸溝橋不復在矣!
離了泸溝橋,又去了天壇。
我已經不喜歡北京的壇壇宮觀了!
沒有了莊嚴肅暮,到處是熙熙攘攘;沒有了古氣,只留一個個假古董來搾取慕名而來的探訪者的錢囊。
不光古跡有假的,連人都有假的。
從後門進頤和園就有著清朝服飾的看門人。他們並不為游人打轎引路,轉而專司收票了。沒有了清宮太監的奴顏婢膝,連旅游人士的和顏悅色都沒有。趾高氣揚地指揮著游客,空閒時,東游西逛,煞是刺眼。
天氣驟然涼了,頤和園中的游人也稀少了,可容我慢慢地走走,看看。園中的建築多為喇嘛寺的風格,不知它和藏傳佛教有何淵緣。沿著昆明湖邊轉了一圈。整個頤和園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這湖邊的柳樹了。它們長得十分粗壯,遠沒有江南垂柳的婀娜的風姿。江南的西施,到了北方不也就成了山東大娘了麼?物由天性,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時代的社會、經濟特征,也造就了那個朝代的文化。北方民族一次次憑著他們的骠悍入主中原,但他們又不得不一次次屈服於南方的文明,一次次被同化。於是隋炀皇帝們一次次南巡,徽班進京,發展為中華國粹的京戲。不過北方的狂放與南方的細膩都是我所欣賞的。
而後又去了圓明園,北海。臨行前,特去尋訪了妙應寺的白塔。
妙應寺在故宮的西面不遠,因在修繕而未開放。它與四周的住家相距之近,我可從胡同裡走到塔座底下。
陽光很好。照在白塔上,在藍天的印襯下,層次分明。寺的東西各有一條夾道,一側的居民就背靠著寺的圍牆。這就是北京的胡同,歷史與文化,帝王與平民只一牆之隔。推開門窗,就可見到城牆角樓,四合院的天井中,就可望到白塔,宮殿。古語說,小隱於野,中隱於市,大隱於朝。此地正是可聽驚雷的無聲之處。與平民近得可以,與帝王也近得可以,與現代文明近得可以,與歷史也近得可以。難怪四合院中的住家不願進高樓。點著蜂窩煤,守著一分喧囂中的平淡。如果我住北京,也會選這胡同中的四合院的。
返滬的火車上一路蕩著,在京七日中的所見所聞如篩糠似的絞在一起,又漸漸地分出了層次。遂有上面的文字。
遺憾總是免不了的,我還沒有領教過京郊的風景呢。這種遺憾,也就是我每次外出的動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