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ger在水版那篇《荷約》裡寫過的那首歌兒,好象是首日本歌兒。
我曾經會用原文唱下來,我不會日語,可當時懂日語的同學說我的每個音唱得還都挺准的。
上學時住過的那棟樓現在已被列為市裡的文物保護單位了,還在用著,好些和我當初一樣年齡的女孩子在裡面住著。
那樓好象多少年就住女生,男生住在隔一條馬路的一組中式大屋頂樓裡,那裡有四棟風格相同的樓圍成兩個大院子。
他們那樓沒我們那樓古老,不過頂子的曲線也挺漂亮,那輪廓據說是林徽因設計的。
我們那宿捨樓沒院兒,出了門就是路了。那條路從西邊兒一直通到東邊兒,貫穿整個校園,中間還要跨過一條小河,河上邊兒架著小石橋。
沿著路有操場,有樹林子,有池塘,還有好些樓。有新的,也有老的,那些樓的年齡相互是要差上好幾十年。
這所校園已經建了快一百年了,幾度規劃,都不曾完整地實現。留下的建築像一座中國近代建築史博物館。
我住的那樓是單面走廊的,每間全朝陽,走道很長。
一位是室友是校文藝社團的手風琴隊隊長,一天我拿起她的琴,在屋裡拉著玩兒。
我沒學過任何樂器,也毫無樂感,我只是有記憶數字和文字的強項。
我拉的就是那首《紅蜻蜓》,因為那是我當時惟一能背下的譜子,我按照譜子一個鍵一個鍵地按下去,旋律音階一概不管。
似乎跟打字有點兒像,跟彈琴差得可能比較遠。
發出來的音調確實是那首《紅蜻蜓》,我對自己很滿意,因為我記准了,並且也按對了鍵。
宿捨裡當時沒人,這使我得以一直沉浸在自己的玩法兒裡。
走廊上有人過來了,隔壁的同學。就聽她們紛紛在議論著:“這誰彈的琴呀?真讓人難受死了!”
記得那年到西山的臥佛寺去做水彩實習,每天一大早趕去,太陽快落山時才回到校園裡,中午就隨便找一處亭子或一片樹林、草地歇息。
那臥佛寺的山門一進去有片池塘,裡邊長滿了睡蓮,碧綠的葉子把池子裡的水都遮住了,花兒是潔白的,一朵朵兒地在開。
那池塘上方飛著好些個紅蜻蜓,那顏色真是血紅血紅的,紅得讓我吃驚。
從來沒在別的地方看到過這麼紅的蜻蜓。
我曾經會用原文唱下來,我不會日語,可當時懂日語的同學說我的每個音唱得還都挺准的。
上學時住過的那棟樓現在已被列為市裡的文物保護單位了,還在用著,好些和我當初一樣年齡的女孩子在裡面住著。
那樓好象多少年就住女生,男生住在隔一條馬路的一組中式大屋頂樓裡,那裡有四棟風格相同的樓圍成兩個大院子。
他們那樓沒我們那樓古老,不過頂子的曲線也挺漂亮,那輪廓據說是林徽因設計的。
我們那宿捨樓沒院兒,出了門就是路了。那條路從西邊兒一直通到東邊兒,貫穿整個校園,中間還要跨過一條小河,河上邊兒架著小石橋。
沿著路有操場,有樹林子,有池塘,還有好些樓。有新的,也有老的,那些樓的年齡相互是要差上好幾十年。
這所校園已經建了快一百年了,幾度規劃,都不曾完整地實現。留下的建築像一座中國近代建築史博物館。
我住的那樓是單面走廊的,每間全朝陽,走道很長。
一位是室友是校文藝社團的手風琴隊隊長,一天我拿起她的琴,在屋裡拉著玩兒。
我沒學過任何樂器,也毫無樂感,我只是有記憶數字和文字的強項。
我拉的就是那首《紅蜻蜓》,因為那是我當時惟一能背下的譜子,我按照譜子一個鍵一個鍵地按下去,旋律音階一概不管。
似乎跟打字有點兒像,跟彈琴差得可能比較遠。
發出來的音調確實是那首《紅蜻蜓》,我對自己很滿意,因為我記准了,並且也按對了鍵。
宿捨裡當時沒人,這使我得以一直沉浸在自己的玩法兒裡。
走廊上有人過來了,隔壁的同學。就聽她們紛紛在議論著:“這誰彈的琴呀?真讓人難受死了!”
記得那年到西山的臥佛寺去做水彩實習,每天一大早趕去,太陽快落山時才回到校園裡,中午就隨便找一處亭子或一片樹林、草地歇息。
那臥佛寺的山門一進去有片池塘,裡邊長滿了睡蓮,碧綠的葉子把池子裡的水都遮住了,花兒是潔白的,一朵朵兒地在開。
那池塘上方飛著好些個紅蜻蜓,那顏色真是血紅血紅的,紅得讓我吃驚。
從來沒在別的地方看到過這麼紅的蜻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