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廣平的傳記裡,提到魯迅寫過一張邀她來家裡吃飯的便條,上邊寫明了地址是阜內宮門口西三條胡同。許廣平當時是北平女師大的學生,魯迅在教育部任職同時在女師大兼課,由此結下師生之誼和男女之緣。
這條胡同現在還在,位於北京西城,離阜城門不遠,過去從城門樓子、現在從立交橋往東走不了幾步就到了。胡同很窄,兩邊都是些低矮破舊的老房子,一家挨一家地開著些小飯館。這一帶沒高樓,往東不遠處妙應寺那座白色的喇嘛塔一抬頭就能望見。
胡同裡魯迅當年買下的那所小院被著意保留下來,藍色的舊門牌都還掛在上邊,現在是北京魯迅博物館的一部分。魯迅的故居不大,很簡樸的一所四合院,格局還算規整,東西南北屋俱全。院子裡有兩棵丁香,掛的牌子上寫著是魯迅當年手植的,我是三月去的,天還冷,丁香樹尚未發芽。
北屋向後接出的小間就是那個著名的“老虎尾巴”了,那是魯迅買下這所房子後自己改建的書房,也兼臥室。魯迅與發妻朱安生性不合,他們從來都是分室而居的。魯迅的母親魯瑞當時與魯迅夫婦同住,加上女傭,整個院子常住的也不過三、四個人。夜間的星光下,院中想必是靜谧異常,先生那時的文字,便有著“一棵是棗樹,還有一棵也是棗樹”這般回味悠長的句子,於茶香墨香中隱隱地散出一種難言的孤寂和淒涼。
那長了一棵是棗樹、又長了一棵也還是棗樹的後園也小小的,棗樹也沒發芽呢,我看到有工人正站在院子的牆頭上剪枝。往後園去的房山拐角處靠著院牆有間茅廁,很小也很簡陋,連頂子都沒有。
魯迅在北京的那些年,生活條件應該是比較好的,有穩定的職業、體面的身份,收入也不菲。自從決定跟許廣平在一起,就拋開這一切到南方去了。幾年中輾轉廈門、廣州等地,最後落腳上海租界,賣文為生,攜婦將雛晚年倒是享了幾年的天倫之樂。
這所小院後來就一直由魯瑞和朱安住著,這兩位南方老太太在古都北京胡同深處的這座小四合院裡各自走完了余生。朱安比魯迅活得長,她說她是“先生的遺物”。魯迅離開西三條胡同之後,還一直在經濟上供養著朱安,並且始終也沒有剝奪她的名份。“嫁漢嫁漢,穿衣吃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許多老規矩在束縛女人的同時,也在道義上限制了男人,並且在某種程度上為女人提供了一份衣食保障,當然肯屈就於這種保障的,也只能是舊式的中國女人。
小院的每間房門都鎖著,相關的故事都掛在離這院子幾步之遙的魯迅博物館的陳列廳裡。陳列廳也是座青磚灰瓦的中式建築,但房捨齊整高大,綠窗朱欄與小院完全不一個檔次。
陳列廳內整潔寬敞,因為鮮有游人光顧,總是那麼安靜,順著標識明確的路線,可以從二樓一直逛到一樓,了解魯迅的家世與生平。這些曾經從小到大反復聽過的故事在抽掉了一切空洞的評價之後,給人的感覺很合情理,很合人性——簡而言之,魯迅先生其實就是一位文字寫得很好的紹興人,有自己的主張,特立獨行。
新館門前庭院寬敞,可算得上是個小廣場,綠草地中有魯迅的坐像。
屋前種的是連翹和玉蘭,連翹在北京的花木中開得最早,已一朵朵兒黃黃地綻開了,玉蘭樹還只是毛茸茸的骨朵兒布滿了枝頭。
玉蘭花的骨朵兒叫辛夷,是一味中藥,也是舊時北京一種民間工藝品“毛猴兒”的制作原料,毛猴兒是用辛夷和蟬蛻制成的,這種東西現在已經差不多快要失傳了。
這條胡同現在還在,位於北京西城,離阜城門不遠,過去從城門樓子、現在從立交橋往東走不了幾步就到了。胡同很窄,兩邊都是些低矮破舊的老房子,一家挨一家地開著些小飯館。這一帶沒高樓,往東不遠處妙應寺那座白色的喇嘛塔一抬頭就能望見。
胡同裡魯迅當年買下的那所小院被著意保留下來,藍色的舊門牌都還掛在上邊,現在是北京魯迅博物館的一部分。魯迅的故居不大,很簡樸的一所四合院,格局還算規整,東西南北屋俱全。院子裡有兩棵丁香,掛的牌子上寫著是魯迅當年手植的,我是三月去的,天還冷,丁香樹尚未發芽。
北屋向後接出的小間就是那個著名的“老虎尾巴”了,那是魯迅買下這所房子後自己改建的書房,也兼臥室。魯迅與發妻朱安生性不合,他們從來都是分室而居的。魯迅的母親魯瑞當時與魯迅夫婦同住,加上女傭,整個院子常住的也不過三、四個人。夜間的星光下,院中想必是靜谧異常,先生那時的文字,便有著“一棵是棗樹,還有一棵也是棗樹”這般回味悠長的句子,於茶香墨香中隱隱地散出一種難言的孤寂和淒涼。
那長了一棵是棗樹、又長了一棵也還是棗樹的後園也小小的,棗樹也沒發芽呢,我看到有工人正站在院子的牆頭上剪枝。往後園去的房山拐角處靠著院牆有間茅廁,很小也很簡陋,連頂子都沒有。
魯迅在北京的那些年,生活條件應該是比較好的,有穩定的職業、體面的身份,收入也不菲。自從決定跟許廣平在一起,就拋開這一切到南方去了。幾年中輾轉廈門、廣州等地,最後落腳上海租界,賣文為生,攜婦將雛晚年倒是享了幾年的天倫之樂。
這所小院後來就一直由魯瑞和朱安住著,這兩位南方老太太在古都北京胡同深處的這座小四合院裡各自走完了余生。朱安比魯迅活得長,她說她是“先生的遺物”。魯迅離開西三條胡同之後,還一直在經濟上供養著朱安,並且始終也沒有剝奪她的名份。“嫁漢嫁漢,穿衣吃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許多老規矩在束縛女人的同時,也在道義上限制了男人,並且在某種程度上為女人提供了一份衣食保障,當然肯屈就於這種保障的,也只能是舊式的中國女人。
小院的每間房門都鎖著,相關的故事都掛在離這院子幾步之遙的魯迅博物館的陳列廳裡。陳列廳也是座青磚灰瓦的中式建築,但房捨齊整高大,綠窗朱欄與小院完全不一個檔次。
陳列廳內整潔寬敞,因為鮮有游人光顧,總是那麼安靜,順著標識明確的路線,可以從二樓一直逛到一樓,了解魯迅的家世與生平。這些曾經從小到大反復聽過的故事在抽掉了一切空洞的評價之後,給人的感覺很合情理,很合人性——簡而言之,魯迅先生其實就是一位文字寫得很好的紹興人,有自己的主張,特立獨行。
新館門前庭院寬敞,可算得上是個小廣場,綠草地中有魯迅的坐像。
屋前種的是連翹和玉蘭,連翹在北京的花木中開得最早,已一朵朵兒黃黃地綻開了,玉蘭樹還只是毛茸茸的骨朵兒布滿了枝頭。
玉蘭花的骨朵兒叫辛夷,是一味中藥,也是舊時北京一種民間工藝品“毛猴兒”的制作原料,毛猴兒是用辛夷和蟬蛻制成的,這種東西現在已經差不多快要失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