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是春節,在CTRIP上找了一撥10多個驢友去內蒙古,在內蒙古玩了3天後發現沒撒可玩的,於是,開始分道。有的去了泰山,有的去了山西大同因為就在隔壁麼,而我,和另外兩個朋友去了北京。
那年我26歲。
那是我第一去北京,呆了三天,北京給了我很多的印象,和一些詫異,還有很多和上海的異同點。
地鐵——看過上海的地鐵,北京的地鐵是讓人有點傻的,絕對破舊,感覺象是50年前修的,每個車廂不互通,非常不合理的設計,頭頂上有很大的電風扇象車間,整個車廂顏色是陳舊和憂郁的。很多外地人看過北京的地鐵票都有種象要收藏的沖動,是的,我也有:),只是現在不知道放哪了。這種收藏的沖動代表了它有古老感和脫節感。但是,有一點是要肯定的,北京的地鐵標志很人性,陌生人都能找的到自己想去的地方,誇獎誇獎。
廁所——北京的公共廁所絕大多數是免費的,而且每個地方都是如高速公路休息站那樣龐大的,每個門上都標記標著坐式還是站式(女廁,男廁俺不知道),這是我在上海沒看到過的。還有,比較干淨無味道。可能是作為首都的一個窗口形象吧,總不能讓老外們都昏倒在廁所裡吧。。呵呵
老外——說起老外,本來以為上海的老外算多的,到了北京才知道,北京的老外那個多啊一抓一大把,成群結隊的多,散客也多。長城上看看除了少數真的中國人外,那些看上去都象中國人的一個個團都是日本、韓國之類的亞洲國家。還有,感覺上海的老外多為商人層次相對高些,北京的老外很多是游客,所以層次比較廣泛。
吆喝——北京人愛吆喝,店家的東西不知道是賣不掉還是習慣,都喜歡吆喝著賣,扯著嗓子,粗著脖子。。。就連麥當勞也被同化了,不是人工喊,而是門口裝了一對喇叭,裡面喊著“麥當勞,紅茶免費續杯。。。。”真是汗。。。。
全聚德——到了北京不吃烤鴨總覺得有點虧。在乾門那家全聚德的前店吃了快餐式的烤鴨。後店是點餐式的飯店,在等待的時候翻了一下門口的菜單,只記得很乍舌。。探頭往進去,99%是老外。原來是家沖頭店。前店的快餐式烤鴨,每份66元,幾張片皮鴨幾片面皮和蔥蒜還有一杯鴨湯,服務員的表情也是快餐式的,凡是吃過的人估計沒人會來吃第二次,吃的時候不時從身後和身旁的桌子上聽到客人們的“點評”:“這麼難吃”、“下次再也不來了”雲雲。。哎。。本小姐也是同感。。。。
便利店——北京沒有便利店,至少2002年那會是這樣的。晚上想出來想買點撒,是找不到店的。這和這個堂堂的國際化大都市有點脫節,更何況這不是撒新鮮事物,上海的便利店那時已經是遍地開花的局面了。
停車便宜——出租車開到王府井附近,看到停車場有空位數顯示,那是比較先進的,上海當時不多。收費5元,我們當時在坐的都喊了句“真便宜”!沒想到司機很驚訝地反駁了我們,啊,還便宜,這麼貴!其他地方都是1、2元的,還有不要錢的。
衙門很大——走在北京的馬路上,隨便路過一個單位,不是什麼全國婦聯,就是中國人民共和國稅務局之類的,白色的招牌,大大的,高高掛著,抬頭看脖子有點酸也有點被壓迫的感覺。突然想到一句流行的話:到了北京才知道自己官小。
三裡屯——傳說中著名的酒吧一條街。依舊看到是吆喝,走過每家店的門口,那些BOY都摔著酒單想招呼你進去,這架勢有點象當年的黃河路飯店,反倒讓人不敢進去。每家門口都有露天的椅子和桌子擺著,朝裡望去,發現裡面的桌子都是很整齊的擺著,有種感覺象食堂,呵呵真的。燈光倒是差不多比較昏暗的那種,幾乎每家都有樂隊表演。終於坐下一家來聽聽喝喝,又發現了北京的樂隊都是原創的多,唱的都是自己創作的歌,還有互動的氣氛比較濃烈,唱著唱著下面的客人會上去同樂,氣氛由為松弛。這在上海是沒有的。上海比較小資,而且都是打扮的很時髦的新新人類多,北京則沒那麼統一,多為性情中人,喝喝喊喊唱唱吼吼。。。
朝陽公園——後來有北京的朋友帶我們去這裡的酒吧,有那麼點上海的味道,去了一家人氣很旺的酒吧,知道我們是游客還偏讓我們填了資料,結果留下的手機,在我們回上海後不停不停地發來促消廣告短信,一會什麼節,一會什麼活動,好不熱鬧。連續發了一年左右,可惜還是忘記那家酒吧的名字了。吼吼
秀水街——傳說中的和上海的襄陽路異曲同工的街。如今可能已經拆掉了。02年的時候還是如襄陽路早期的那樣的格局,一條窄窄的街,露天的攤位,一個挨著一個,賣衣服、圍巾、工藝品等等,老外比較多,東西一般,街也不長,有點失望的說。
硬幣——北京不用硬幣,呆了三天,身上的硬幣都花光了,卻換回了很多的紙幣,卻在機場看到投幣式的自動飲料機,這個。。。那個。。基本應該就是種擺設了。。
還有,北京的馬路很寬;個性車牌很多,多了就不覺得個性了;到處人都很多;出租車車況不是很好;因為懶惰沒有去看升旗;長城很宏偉的確是個不朽的傑作;北大、清華都轉了一圈,考不進,看一下也不錯;炸醬面太粗了,不好吃;小吃街裡有種臭豆腐是黑色的。。。。
。。。。。。。。。。。。。。。。。。。。。。。
完。
2005年7月心血來潮補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