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躍頭的老圍村
龍躍頭五圍六村中最有特色的當屬老圍,老圍位於祠堂的西南,是鄧氏家族在這裡最早修建的圍村。建在小土丘上的圍村四面都有圍牆環繞,朝東的圍門十分狹窄,容易守護,門上還有個高高的門樓,用於了望放哨。一進圍門右邊是一口水井,從前這就是村民飲水的來源,現在圍子裡早了接上了自來水,老井也被鐵箅子蓋了起來。
圍村裡靜悄悄的沒有人的蹤影,只有一只大黃狗懶懶地趴在地上曬太陽,只見它瞇縫著眼睛兀自想著自己的心事,根本就不在意有人在眼前來往。看著它如此溫順,讓俺這個巨怕狗狗的膽小鬼,也敢從容不迫地從它身邊過來過去。沿著進門左邊的圍牆向前溜達,拐過一個彎到了南邊,牆外那滿目的青翠一下就映入眼簾,真是一片翡翠般的山林。
這秀美的綠色又把俺的心再次俘虜,俺趴在青磚砌就的圍牆上使勁向外探著頭,想仔細看清圍牆下面那片芭蕉。近樹遠山層層疊疊,從嫩綠到翠綠再到蒼綠,不同的色階,不同的色彩傾向共同組成了一幅天然圖畫。正當俺獨自癡癡發呆時,圍牆上又來了四個金發碧眼的老外,剛走到圍牆邊也被眼前的美景迷住了,趕緊抓出相機頻頻拍照。
在老圍轉了一圈,圍子裡有許多老屋,還保存著原始的狀況,走在裡面能感受到濃郁的歷史氛圍。從老圍出來俺又去找下一個目標:麻笏圍,又走上了串聯著老屋的鄉村小公路,這條路只能通過一輛車,如果兩車相會必須有一輛車主動倒回後面的錯車點。路雖然是窄了點,可是占用了最少的土地,周邊的綠色就更多了。
三轉兩轉來到了麻笏圍,這個圍村是鄧氏族人於清朝乾隆年間所建,圍子四面建有圍牆,大門朝北。粉紅沙巖的石門,門額上刻著‘郁蔥’二字,寓意著春蔥生長茂盛之地。進門一看裡面的房屋擠擠挨挨,新房老屋並肩而立,失去了原本的格局,還是那兩扇漂亮的連環鐵門從大大小小的圓洞裡透露出歲月的氣息。
從麻笏圍出來,迎頭碰上了在老圍牆頭遇到的那三女一男四個老外,他們也是自己跑來參觀的,正發愁找不到回粉嶺的車。俺趕緊掏出那本小冊子,幫他們尋找小公共的行車路線,一看汽車是經過這裡的,就讓他們放心等待。這一聊天才知道這四個游客來自加拿大,人家從那麼老遠的地方到香港,都知道要來粉嶺龍躍頭,為什麼俺在這裡遇到的游客都是老外?
以前看了不少關於香港的游記和攻略,充斥於頭腦的攻略幾乎都是如何血拼購物,買化妝品,買時尚的包包,出現最多的地名就是旺角和銅鑼灣。關於游玩,被強烈推崇的是迪士尼樂園。就是因為看多了這些東西,讓俺對香港一直都沒提起興趣,因為俺出門幾乎是不買東西的。這回被打折車票誘惑來到香港,才得以用自己的腳步和眼睛來探尋另一個香港。
看著老外坐上了車招手拜拜了,俺繼續往前走去尋找石廬,石廬是一所中西合璧的兩層小樓,為華仁書院的創辦人徐仁壽先生於1936年建造。石廬坐落在路旁半坡的一片綠樹從中,房屋年久失修看樣子很長時間沒人居住了,院子的大門緊鎖著,上面寫著:私人領地,請勿擅自入內。荒蕪的院落雜草叢生,盛開著一蓬蓬燦爛的黃花。
石廬旁邊就是位於龍山之嘴的建築:崇謙堂,這座建築是由巴色會布道所於1926年創建,後來教徒增多,教堂又在1951年進行了擴建,成了現在的規模。由於教堂的教友多鄰近居住,這裡逐漸聚集起了很多信教的村民,形成了現在這個頗具規模的村莊。這座村頭的小教堂,又給古樸的龍躍頭增添了一抹宗教文化色彩。
走完了半條龍躍頭文物徑,已經來到了龍山之口,另外半條是沒時間走了,下次再來的話去走也不遲。站在村頭等車的工夫,俺又仔細打量周遭的環境,山坡上蓬勃向上的黃花頂著冬日的艷陽,郁郁蔥蔥的綠樹一派生機欣欣向榮。空氣中又彌漫著那種植物發出的淡淡清香,象在綠野仙蹤嗅到的那種醉人的味道。
從綠樹的縫隙中露出了不遠出粉嶺的建築,在離市區咫尺之遙就有如此恬靜的村落,大片的濕地綠野,不能不羨慕人家香港人的生活環境。香港政府對環境的保護,真切地讓俺領教了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是如何對待轄區的一草一木。再回頭看看我們被糟蹋的大好河山,被無情拆毀的那些歷經滄桑的古城老屋,被蓋上成片樓房的萬頃良田,一顆心立刻被揪起,恨不得張口罵娘。
(東閣圍)
(老圍村)
(老圍牆外的風光)
(四個加拿大游客也來到了老圍)
(牆外郁郁蔥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