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炮台山和盧家大屋
炮台山在大三巴牌坊的左側,建於十七世紀初明朝神宗年間,就是咱北京十三陵定陵裡的那個皇帝當政期間。當時興建炮台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護聖保羅教堂內的教士,防止水盜等不法之徒觊觎教堂財產,後來變成軍事設施,現在又用作觀測氣象。由於炮台位於澳門半島中央的柿山上,建造初屬於教會所有,因此炮台就有了好幾個稱呼。中央炮台、大三巴炮台、聖保羅炮台都是指的這座炮台。
順著山路上行,兩旁都是綠森森的樹木遮蔽著陰涼,路邊的長椅是休息小坐的好地方,停下腳步歇歇腿,閉目養會神再走也是不錯的選擇。不知道什麼季節是紫荊花盛花之時,現在已是初冬,眼前的紫荊花卻開得爭奇奪艷。被鮮花綠樹包圍著,寫著戰爭印記的炮台也失去了往日的血雨腥風,溫柔的象個和言悅色的老翁。
歷史上這座炮台可是戰功顯赫,在十七世紀中葉那次荷蘭人入侵澳門的戰役中,炮台發揮巨大的作用,保衛了澳門。如今時逢盛世,夕日的炮台早就失去了原本的作用,成了澳門最有特色的古跡和歷史文物。今天除了供游人參觀外,還有氣象台在上面工作,一旦有台風來襲,炮台上就會懸掛風燈示警。
爬上平台就到了炮台的石牆之下,城台上的堞口向外探出一個個黑森森的炮口,就象一雙雙警惕的眼睛。經過一門大炮,就到了炮台的入口,進門迎面是一尊聖母像,看到這尊慈祥的聖母,很容易讓人想起戰爭與和平。爬上不算高的石頭台階,就站到炮台頂上,這裡古木森森花草鋪地,環境宜人,俺立刻宣布就地解散,自由活動20分鐘後集合。
堞口處的大炮雖然是鐵鑄成的,卻沒有一點銹跡,光滑的炮身上字跡和花紋都是那樣精細。撫摩著光溜溜涼冰冰的炮身,感覺真是不一般,此時你根本就無法把血與鐵的戰爭跟眼前的大炮聯系起來。是啊,放眼望去,夕陽那暖暖的橘黃籠罩著珠江口上的城市,葡京娛樂場的大樓象一朵盛開著蓮花,和平和昌盛早已掩蓋了這裡曾經的戰火硝煙。
炮台上面有兩個博物館,一個是地面上的現代建築,這是澳門博物館,展出的是澳門的歷史沿革和文物。另一個在地下,是炮台博物館,展出的是炮台的修建經過和歷史作用。本來是不知道有個炮台博物館的,習慣性圍著炮台轉一圈時無意中發現了地上有個入口,就趕緊下去匆匆浏覽一遍。要不是時間太少,真應該把澳門博物館也參觀了才是。
等俺回到集合地點,只看見張網在溜達,不見了另外兩個人的蹤影,自己已經是遲到了,老姐他們自主意識都很強,一定是先走了。於是拉上張網三步兩步下了炮台山,老眼昏花的張老太太雖然眼前的東西看不見,往遠處看卻甚是眼尖,立刻就在大三巴的台階上看到了他們兩個正在下台階。
從炮台山下來追上他們倆,大家又順路標的指引穿大街過小巷到了盧家大屋,來澳門前也不知道澳門還有這麼一處老房子,到了跟前一看,馬上就喜歡上了這座青磚建造的中式大宅子。這座建於十九世紀末的房子是澳門著名商人盧華紹家族的舊居,出身貧寒的盧華紹祖籍在廣東新會,到澳門後從事過很多種經營,最終靠承接澳門賭權成了澳門第一代賭王而發家。
經過百年光陰,盧家大屋隨著盧氏家族的沒落逐漸租給外人居住,最多是時候住了20多戶,成了一個大雜院。為了保護這座在澳門已經不多見的完整的中式建築,上世紀六十年代澳門政府將房產收歸為政府物業,經過修繕恢復了原來的模樣。裡面定期舉辦各種活動吸引游客,促進澳門的旅游事業。
據說盧家大屋的建築模式是仿照了廣州的西關大屋,建築為三開間三進上下兩層格局,中間有天井用以采光。進門後屋裡青磚裸露的牆壁,雕花精美的地磚,古香古色的花窗,鑲嵌著花形的玻璃屏風,都那麼招人喜愛。看來老博士也非常喜歡這個老屋,跟著俺在樓上樓下轉個沒完,恨不得坐到人家的太師椅上就此享上清福算了。
出了盧家大屋,一行人鑽進小巷往回走,邊走邊踅摸著自己感興趣的東西。老姐進了一家藥店半天不出來,等她出來一看,人家買了好幾樣藥塞在包包裡,有紅花油,還有有治療牙病的固齒锒,是日本出的藥品,說是帶回去給朋友試試。買完藥又鑽進書店,翻了半天又花了一百多元買了本胡錦濤。出了書店老姐又在小攤上買了一串魚蛋,一串假魚肚,給大家一人喂了一個魚蛋,還介紹著:五蚊兩串。
那時肚子還沒餓,想不起來吃什麼,張網進了幾家食品店,掂量了半天也沒下手買東西,主要是想著還要去海南,怕背著東西東跑西顛太累。從手信街出來沒多遠,經過一個教堂,大家都走累了就一頭鑽了進去坐下休息。還沒把椅子坐熱,傳道的牧師就來了,站在前面就開講,講的什麼是一句也聽不懂,最後會好幾國外語的老博士說,這肯定是葡萄牙語。
眼見得天色發暗,老坐著也不是辦法,咬著牙開溜吧,於是大家屏住呼吸貓著腰魚貫溜出教堂,看到外面的天空才算出了一口長氣。夜幕降臨了,廣場周圍的大樓紛紛亮起了燈光,這個聚集著眾多西式建築的廣場上被燈光一照,又增加了一抹浪漫的情調。本著飽帶干糧晴帶傘的祖訓,俺在一個糕點店買了大面包備份,就帶領大家乘上公共汽車回到了港澳碼頭。
(炮台山入口)
(炮台山上保存完好的大炮)
(炮台山遠眺)
(盧家大屋的屏風)
(盧家大屋漂亮的花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