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訪古大三巴牌坊
從旅游圖上看澳門的標志性建築大三巴牌坊等都集中在民政總署廣場一帶,從港澳碼頭有好幾路車都經過那裡。我們乘上10路車,票價2元5角,四個人正好10元不必發愁沒零錢。汽車出了碼頭上了立交橋就進了城,一路上大家伸頭探腦欣賞著兩邊的充滿南歐風格的建築,明顯感到澳門跟比香港的節奏就慢了許多。
按照車站的服務人員的交代,我們在新馬路站下了車,一下車就被人流包圍了,這裡肯定是澳門的中心地帶了。當務之急是打食,肚子已經呱呱叫抗不住了,人在餓的時候看見什麼都好吃,這時也顧不上去找什麼澳門特色的豬扒包哇,蛋撻呀,看見一家麥當勞就鑽了進去。每人來了個套餐填飽了肚子,吃飽喝足咂摸著嘴出了門。
麥當勞前面不遠就是民政總署,這個地方早在明朝時是一座中式的亭樓建築,是明朝政府宣讀政令和中葡官員會晤的地方。到了清朝乾隆年間,這塊地皮被葡萄牙人購買,修建了一座葡萄牙風格的議事公局大樓,在這裡辦公集會和慶典,成了葡萄牙人在澳門的政治中心。現在我們眼前的這座充滿了南歐風格的建築,是1874年重修的後形成的。
這座建築裡面曾經附設過很多機構,到了2002年澳門民政總署成立,取代了澳門的市政機構,這座大樓的名稱才改為民政總署。我們走到門口才發現這座大樓的大門是敞開的,游人可以隨意進去參觀,沒想到政府辦公的地方對外是開放的。踏上石頭台階上去進了大樓,沒顧得左右四顧,就徑直穿過大廳進了後花園。
這座葡萄牙式的小花園精致典雅,花木修剪得和整齊,葡萄牙詩人賈梅士的半身像被花木簇擁著。從小花園出來,一行人上了二樓會議廳,大廳是棕紅色的的家具門窗,在天花上水晶吊燈的照射下發出暖暖的色彩。老姐和張網坐上了主席台,體驗了一把當家執政的感覺,老博士也不甘落後,等她們剛一下來立馬就一屁股坐了上去。
會議廳的窗口正好對著小廣場,噴水池周圍坐滿了歇息的游客,正中站著個示威抗議的人舉著長長的標語,地上鋪滿了控訴狀。無數的人在他身邊來來往往,也沒見警察來管,更沒有市容監察,可見人家特區是比咱們更有民主氣氛。廣場一周都是西洋風格的建築,沒能去成歐洲,就把這裡當成歐洲也不為過。
從民政總署出來,最重要的還是去找大三巴牌坊,這是澳門的標志,絕對不能不去。按照地圖指示的方向,順著廣場往裡走,不一會的工夫就進了一條熱鬧非凡的小街巷,兩旁店鋪一個挨一個,這裡莫不是傳說中的手信街?店門口站著熱情的店員,拿著分成小塊的食品請人品嘗,先嘗了一塊豬肉脯,味道真不錯,店員立刻招呼著現場打折優惠。
這才剛到澳門,誰也摸不准到底該買什麼,於是決定不急著下手,看到確實值得買又好帶的東西再買。大家又在一個杏仁餅店前面停住了,早就聽說杏仁餅是澳門的特產,駐足品嘗了一塊,香酥脆甜雖然沒有那麼特別,但也挺好吃。要不是價錢太貴,俺肯定會買上兩盒當點心路上吃。
這一路走來才發現,原來好吃的東西都在這裡呢,賣豬扒包的小店門前擠滿了小青年,賣蛋撻的小門臉前也聚滿了游客。可惜俺的肚子已經塞飽了麥當勞,現在看著人家大快朵頤,自己也只有干著急的份。從這條小巷一穿出去,那個鼎鼎有名的大三巴牌坊就出現在左邊高高的台階上。
循著台階一步步往上登,幾乎每個台階上都站著留影的游客,俺也趕緊招呼著大家順序拍照。幾個團員早就被培訓成熟,一說拍照立刻抓緊時間挨個站在第一個人站的位置,流水作業拍完就走。至於俺自己嘛,還是堅持一貫的立場照景不照人,省得羅嗦。上次在泸沽湖,讓張網幫咱照一張,結果回來一看,身後那棵松樹不偏不倚正好長在腦袋上了。
大三巴牌坊遠看是個牌坊,登上高高的台階走到近前,才能真切地看出這個殘存的教堂前壁。牌坊的前身是建與1637年的聖保羅大教堂,由當時的葡萄牙人和來自日本長崎的天主教徒花費了20多年的時間建成的,是當時東方最大的天主教堂。後來教堂屢遭火災,1835年的一場毀滅性的大火焚毀了教堂,只剩下一面正門的大牆。
這座殘留的牆壁呈“山”字形,非常象咱們中國傳統的牌坊,因此被俗稱為“大三巴牌坊”。大家的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在正面的那些精美的雕塑上,慈祥的聖母被天使和鮮花環繞,聖嬰站在聖母上面一層,頭頂著鴿子把教堂烘托出一派祥和的氛圍。二層上站立的四位聖人都精致典雅栩栩如生,正門上方用拉丁文刻著天主聖母的字樣。
從正門走進大三巴牌坊,後面有登樓的鐵梯,爬上梯子就到了牌坊的二樓,從這裡向前可以正面俯瞰大三巴前的廣場,回望可以俯瞰教堂內部的地基和後面的骨灰堂。在地基的左邊還有個小小的中式建築,這就是建於十九世紀末的哪吒廟,別看它貌不起眼,地位卻不低,也是澳門僅有的世界遺產建築群中的一員。
下了樓梯徑直往後走,順著樓梯下去就到了骨灰堂,裡面保存著日本和越南殉教者和教堂神職人員的遺骨。旁邊是教會美術博物館,裡面展出了幾百年前的教堂美術品,還有一尊大火過後殘留下來的天使像。從大三巴牌坊出來,順著左邊的山路上行,一行人又走向下一個目的地——炮台山。
(澳門民政總暑)
(民政總暑議事廳)
(街心廣場)
(大三巴牌坊)
(近觀大三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