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也許不如北京大氣,不如倫敦古典,不如香港熱鬧,不如紐約摩登,但卻是最有人情味的一座城。
城市不大不小,人與人以一種舒服的距離和關系存在。城市建設的細節體現著人文關懷,從地鐵的排隊線和等紅燈的秒數顯示可見一斑。車水馬龍的轉角便是城中村落,靜谧安詳。美食寄於巷弄,常在步行的范圍之內便可得到。正是因了如此,台北算是全世界最適合散步的城市之一,而唯有一路穿街走巷,才能以最美的節奏,看盡一座城市真正的面貌。私享的台北散步地圖和於其中發生的故事都在這篇寫給台北的情書圖文裡。- 永康青田:文藝美食小村落
永康青田,就是這麼一塊歷史和現代交匯的美妙之地,是品味台北的最美散步路線。
- 寶藏巖:隱藏在山裡的藝文社區
寶藏巖最初只有一個尼姑一個廟。1960年代開始,台灣軍方就默許外省人在此定居,到了1980年已發展到兩百多戶,2004年台北市古跡暨歷史建築審查委員會將寶藏巖定為歷史建築,不過市政府仍堅持所有住戶需搬離,並於2007年年初完成遷村計劃。
雖然人走茶涼,但寶藏巖保留了四十多年前的聚落形態,並搖身一變成了國際藝術村。當初盤踞於山坡上不利於居住的違章建築,現在卻是藝術家們趨之若鹜的熱門場所
2006年,紐約時報將寶藏巖納入台北最具特色的景點之一,跟101大樓並列。消失的城中村落的復活,正是人們懷舊情懷的延續。
- 廈門街牯嶺街:台北文學城南舊事
這些早期建築多為木結構,雖應台北盆地夏日高溫濕度高的自然環境改善了建築工法,仍不敵歲月凋零。
牯嶺街60巷81巷,城南綠帶從植物園蔓延至日式宿捨區,枝桠翻過圍牆固執地開花結果,長成成片的綠蔭。老屋有的改建,有的正在整修,已然看不見當年住過的老教授老學究的身影。只有高牆內色彩鮮艷的鐵門和花鳥庭院還時時透露著當年的生活氣息。
二十世紀初,那個網絡還不發達的年代,為方便溝通往來,文人、編輯與出版社聚集在城南廈門街一帶,台北重要的文藝刊物《文學雜志》、《現代文學》都在此誕生。爾雅、洪范也曾在此落腳。詩人余光中曾住在廈門街113巷,在《月光曲》一詩中形容:「廈門街的小巷纖細而長,用這樣干淨的麥管吸月光,涼涼的月光,有點薄荷味的月光」時過境遷,這裡依然是記憶裡浪漫的台北文學故鄉,老屋老樹在夕陽和秋風裡說著一段又一段城南舊事。
- 大稻埕:淡水河畔老台北
可以說,大稻埕是全台灣「洋化」最早的地方,在台北,只要聽見這個人出身大稻埕,絕大多數人得反應都是「這人身家底子一定不凡!」
大稻埕曾有一個很美的名字叫永樂町,而其中最有名的老街迪化街則被稱為永樂町通。地如其名,這裡有繁華商鋪如紡織布商,南北貨和藥店等,還有各色娛樂場所如永樂座戲院、淡水戲館和江山樓等等。
清早散步大稻埕,賣早餐的小食鋪已開始吆喝,老人們就坐在路邊吃著米粉湯聊著家長裡短。因為商業中心東移而逐漸沒落的大稻埕依然散發著懷舊而老派的緩慢風情。
近年台北興起的老屋新生運動又重新喚起這裡的生命力,迪化街上一棟一棟原本頹敗的老屋,都變成了藝廊,咖啡館。新與舊的融合,要遇見真正的老台北,不妨挑個風和日麗的好日子,來大稻埕穿街走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