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環島之行的觀光交響曲(二)
啊~ 啊~ 啊~,日月潭呀日月潭,風光明媚賽蘇杭。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群峰環抱,綠樹滿山。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文武廟, 慈恩塔,雄偉富麗又堂皇。日月潭呀日月潭,光華小島立中央。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碧水如鏡,倒映青山。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駕扁舟渡游舫,清波漣漪常輕蕩。日月潭呀日月潭,隔岸妙音輕頻傳。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山地歌舞,原始風光。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咿呀嘿,嘿咿呀,從早到晚唱不完,啊~啊~ 啊~
——費玉清·《日月潭風光》
700) {this.height= 700/this.width*this.height; this.width=700;}" src="http://images3.ctrip.com/wri/images/200808/SYZ28083926734.jpg" height="900" width="1200">
——插圖一:日月潭中的拉魯島
【畫外音】入台後的第二天,我們便離開了台北市。接下來的行程是前往大家耳熟能詳的日月潭和阿裡山。日月潭位於台灣中部南投縣的魚池鄉日月村,阿裡山則位於嘉義縣的北部。途中要經過苗粟、台中和嘉義三市,苗粟的三義是一處著名的木雕之鄉,在木雕博物館裡我們領略了那美侖美奂和惟妙惟肖的木雕藝品。三十分鐘的停留裡,我們還“自由”地浏覽了三義簡樸、清潔的街道。關於苗粟,依然記得中央四套的《海峽兩岸》中,曾經邀請了該縣的一位“形象代言人”來做節目。她所推薦的“伴手禮”之中正有我們所品嘗過的三義木雕餅和肚臍餅。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路過一處“庭院深深”的“府第”,整潔的台階,池子邊竹影婆娑。石桌旁的老人正在獨自泡茶,一見我們正對著那副龍飛鳳舞的楹聯叽叽喳喳時,便熱情地向我們打招呼,一聽是來自閩南的客人,更是邀請大家石桌前喝茶“話仙”(閩南語:聊天),主題自然是從那對聯談起:竹影掃階塵不動,月穿潭底水無痕。
可惜的是我們並非“自由”之身,所有的一切都只能匆匆而過。阿凡、司墨倆丫頭在香草鋪子裡卻被沾住了腳跟,我和阿超只好一起在熏衣草的草本芬芳裡,第一次沒了“時間觀念”。
爾後在南投縣的埔裡下車,去往中台禅寺禮佛。全車虔誠的閩南信眾們,更是不理所謂的“時間”。據說中台禅寺是全台灣最最現代化的佛廟,上回“首發團”來參觀,德高望重的老方丈還顫顫悠悠地出門接見。有趣的是,當我們走在參拜大佛像的廊道邊,古木蔥茏中一只金黃色的鳥雀引起了大家的“光”照,當我打開機蓋正准備抓鏡頭時,這鳥兒竟撲懷而來,在大家羨慕的眼神裡換了個姿勢,一飛而起,一對操著京片子的母女(後來這位叫小雪的女孩也加入我們的行列)說,這就叫“艷遇”!我卻楞了半天。隨後在大佛像前留影的時候,天下起了雨……
到達魚池鄉已是中午時分,游玩了“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日月潭,並在原住民“伊達邵”的聚落吃了一餐具有高山族特色的歌舞午餐,我們又折返台中市過夜。下榻的也叫福華大飯店(或許是連鎖店吧),但合約上的是埔裡鎮寶大飯店,可能是為了明天能更方便地走高速到嘉義吧。反正我們是樂見其成的,這樣就可以去胡志強市長(台中市)在大陸推介會上講到的逢甲夜市走上一走。
【明潭清波】
“山中有水水中山,山自凌空水自閒”——清·陳書
“但覺水環山以外,居然山在水之中”——清·曾作霖
從中台禅寺前往日月潭的途中,大巴車的潘師傅正播放著費玉清演唱的《日月潭風光》,這首歌的詞曲韻味清秀、隽永,比起我們小時候聽過並已然淡忘了的《日月潭》,來得親切自然。也比現在流行的《日月山、日月潭》少了些許政治色彩的單純。
魚池鄉位於南投縣的西部,離埔裡的中台寺也只有幾十分鐘的路程,可是對於阿凡的母親來講又該是一天的“受罪”日了。從第一天就開始暈車的她,我們都擔心怎能捱到最後。倒是司墨好性情,果真是上車一挨座位就能與周公“對話”,下車拍照也是風風火火。只有在晚上,當大家逛街累了、困了,她卻依然清醒著看台灣新聞。這幾天的新聞焦點依然是台東縣長邝美貞的“出國風波”。
魚池繼續往南便是大家思思念念的日月雙潭啦,據說這日月潭比起杭州的西湖大不了多少,但是水深卻是西湖的好幾倍。說實在的,我們對此的預期並不太大,有句名言就說了往往“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也有人告訴我,阿裡山、日月潭就屬於“不去遺憾,去了更遺憾”的景區。其實對於山水的觀賞,歷來就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之說。譬如我這等喜歡到處“插紅旗”的凡夫俗子,連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都要激動得當夜失眠的人。能夠身臨其境地踏上台灣,能夠來到了日月潭邊,即使趟一趟潭中清澈的湖水,爬一段傳說中的青龍山,我願足矣!更不用說小時候讀過“古冊”的情結(“古冊”是閩南俚稱,俗稱小人書,“學名”叫:連環畫)——《日月潭的傳說》,那令我遐思無限的神話故事。
站在潭邊我依稀能記起書中的主人公:聰明勇敢的大尖哥和漂亮溫柔的水社姐,一對生活在日月潭(日月潭早先稱作水社湖或龍湖)的男女青年,為了人世間能夠重新找回失去的光明,一起勇斗潭中私吞太陽和月亮的孽龍,最後化作了保護日月的大尖山和水社山。
游艇在湖水中蕩漾,卷起的波紋驚擾了這裡的清幽,濺到臉上的水珠是冷滋滋的。熱情好客的船老大,除了介紹散落於潭中的景致外,也不忘講起了我們感興趣的蔣介石和宋美齡在日月潭度假的趣聞逸事。說起阿扁坐他船游湖那段時,不知是為了迎合“大陸口味”,還是真如所他所講的,阿扁被他奚落了一場。當然他(自稱)是個國民黨人,難免有不同的“政見”,如今卻成了日月潭邊的一大“亮點”(或稱“賣點”)。
習習涼風的吹拂中,我們站在甲板上,目光始終四處游獵著。“今今”介紹說以潭中的光華島(以前叫做:珠仔島)為中心,左日潭,右月潭。最早的這雙潭是分開的,自從建了水壩以來,兩潭才合二為一。形似之說,只可意會啦。
日月潭的“地標”——光華島也因“九·二一”地震而損毀,政府修復後劃歸於水社的邵族聚落,相傳這是高山邵族人的祖靈聖地,現易名為:拉魯島。一聽到拉魯島,司墨便提起了那首有點耳熟的:那魯灣,咿呀~那魯灣,向“今今”求證,他卻隨興地表演了起來。最後才丟了句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說詞——張惠妹一族的。
700) {this.height= 700/this.width*this.height; this.width=700;}" src="http://images3.ctrip.com/wri/images/200808/SYZ28085009734.jpg" height="825" width="1100">
——插圖五:“伊達邵”的祖靈聖地:拉魯島
船行至拉魯島邊的平台,船老大讓游客們下船繞走一圈,拍照留念。作為“祖靈聖地”的拉魯島一般是不許客人上島的,有人說這就叫做“距離產生美”。望著近在咫尺的小島,碼頭邊的靈鹿塑像和那芳草淒淒的聖地,我覺得:若不是如今台灣民主社會的進步,一座曾經被叫做光華的小島嶼,早在游人如織中,喪失了伊應有的靈氣。來到高山九族之一的“伊達邵”聖地,我們不只是應該“只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最好是不要太夠喧嘩。
上了岸,我們還有時間去登一段青龍山,青龍山處在日月潭的南岸,比起東岸高達二千公尺(醉翁注:畢竟是台灣才“很中國”地保留著這麼“古老”的計量方法,所以也才會有大陸觀光客們的誤讀。譬如團員去買水果,回來後有發現“上當受騙”的、有“占大便宜”的。一問才明白人家還是在用“古早時”的“半斤八兩”)的水社山,是“小巫見大巫”了。據說西邊就是大尖山,山腳下新建有一座孔雀園,可惜我們只能去南邊青龍山的玄光寺。
阿凡有份她妹妹開列的台灣小吃名單,其中日月潭邊的“阿嬷古早味”的香菇茶葉蛋,剛巧在我們路過的山門邊。健碩敏捷的老阿嬷看起來名氣挺不小的,她的攤前被圍得水洩不通。阿超自告奮勇地排隊,我們先上的山。玄光寺(後來才從資料裡得知,由此拾級而上,便是大名鼎鼎的玄奘寺,寺中的小塔裡供奉著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的一份遺骨捨利,實在是遺憾呀)並不大,一間廳堂供奉著佛祖,我們匆匆拜了三拜後,趕緊出來排隊拍照和觀看湖景。也許是夕陽西照的關系,拍出來的像片並不夠清晰。眼裡的風景倒還不錯——遠遠望去的拉魯島貌似一葉浮萍在日月雙潭之間飄蕩。但是這個視角還是沒有在潭北的文武廟上看,來得寬廣壯觀。
文武廟位於日月潭的北岸,顧名思義是主祀文聖孔子和武聖關公的。前殿為樓閣式建築,主要是祭典之用,故名“拜殿”。二進的大殿名曰“武聖殿”,位居全廟的中心,也是文武廟裡最大的建築。三進的後殿名為“大成殿”,是依照儒教古制構築。與前兩殿的不同之處,在於屋頂采用了重檐庑殿式,是宮殿式建築的最高級別,象征著孔子的至聖高貴。
本來“今今”只讓大家在廟前拍拍照和遠眺日月雙潭的全貌,沒承想閩南人是一群虔誠的諸教信徒——逢廟必進,焚香磕拜。我們也樂得多瞧一眼曾經在圖片中才能得見的台灣風景。當大家坐在大巴車上品嘗著茶葉蛋,准備離開的時候,阿凡大叫了一聲,原來她把跟隨我多年的走南闖北的天堂傘,落在了日月潭的青龍山上。從來就積極響應“除了腳印什麼都不留下,除了像片什麼都不帶走”的我,不忍心地再次向窗外望了望,心中有了一絲的不捨與牽掛。
最後我還是明白了:不管將來的世事是如何地變換,哪怕是地動山搖,人間滄桑,這湖清盈的日月潭水將依舊默默地碧水萦繞著那青山轉。
700) {this.height= 700/this.width*this.height; this.width=700;}" src="http://images3.ctrip.com/wri/images/200809/SYZ01175714734.jpg" height="900" width="1200">
——插圖三:阿裡山雲海
他們說,除了神木、雲海、日出和晚霞的四大自然奇觀外,森林鐵路也是阿裡山的一大特色。盡管那是人類的傑作,盡管那是日據時期為了掠奪台灣深山資源的產物。
匆匆的駐足,一小時三十分鐘的疾步浏覽,才剛有點熱身的酣暢,樂曲卻嘎然而止。戀戀不捨之際,幸運終究又降臨到了“人品暴好”(叉叉資深人士——阿超名言)的我們身上。即便“今今”曾“恐嚇”道,萬一在原始森林聚落走失的“嚴重後果”——被山民們像捆綁野豬一樣“禮送”出境。但是“迷路”的“四人幫”們卻連老天都感動得只好“閉上了雙眼”,特意呈現出一幕雲蒸霧繞的人間仙境——
【阿裡雲海】
高山青,澗水藍,阿裡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裡山的少年壯如山......
阿裡山是陸客們首次游台的必選景區,這裡也就是大家似曾相識的阿裡山姑娘的家鄉,也是那“高山長青、澗水長藍”的地方。入台前,有人曾經揶揄我將醉倒在阿裡山姑娘的酒窩裡。一位資深的行者卻潑了我一臉的冷水:阿裡山的姑娘?!他們都老啦,去了就知道!
果然,當我們第三天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地從台中市經嘉義市,一直向東翻山越嶺而來。到了阿裡山鄉既沒有見到傳說中“壯如山”的阿裡山少年,也無緣與那夢想裡帶著笑靥的酒窩謀面。隨著“今今”(雄獅地陪)在一處高山茶社品茗,大家以為面前穿著鮮艷的少女便是阿裡山姑娘。她卻告訴大家,她是阿裡山腳下的高山族一支——鄒族,還不能算是真正的阿裡山山民。
我在首發團的相關報道中,看到過阿裡山的小“女酋長”特意出山來接見賓客的場景。而我們簡短的行程是根本無法深入到原始森林的底處,只能由“領導”(這裡特指領隊和導游)一前一後的押陣下,在阿裡山森林游憩區內有選擇地走馬觀花。受時間限制,我們只好汲其精華,去其“糟粕”了。
大巴車的潘師傅把大家“撂”在了景區山口,再由阿裡山閣大飯店的環保巴士運至飯店的門口,這裡簡直稱得上是世外桃園,或者說是花的海洋更為恰當。除了過去了的春季櫻花,漫山遍野的山茶花、杜鵑花、繡球花比比皆是,爭芳斗艷。尤其是大飯店附近的沼平站,鐵軌兩旁開滿了紅的、白的繡球花。
從阿裡山閣大飯店往北有一叉口,東往是塔山步道,全程來回約需四個小時左右。據說塔山山頂的海拔約為2663公尺,是高山鄒族的聖山。沿途可眺望氣勢磅礴的中央山脈玉山的群峰與阿裡山森林游憩區的全貌;叉路西去便是山腳下的環潭步道,我們的行程“點水”於此。著名的主要景點有姊妹潭,“三兄弟”、“四姐妹”和“永結同心”的桧樹奇觀,木蘭園,受鎮宮。
姊妹潭,指的是兩眼互不相連的高山湖泊,因經年受雨水滋潤浸洗,湖水呈現幽深碧綠。姊潭的湖心有一座用阿裡山紅桧木搭造的涼亭,妹潭相距不遠,旁邊有環潭步道相接。兩潭的周圍環抱著均是紅桧林子。走在其間,有一種淒涼幽靜的不安。原來,傳說有一對高山鄒族的姊妹同時愛上了一位“壯如山”的少年。出於親情與愛情的雙重折磨,姐姐為了成全妹妹的愛情,遂先跳潭而去。妹妹知道後,也步之後塵而沒。故名!
700) {this.height= 700/this.width*this.height; this.width=700;}" src="http://images3.ctrip.com/wri/images/200809/SYZ01180036734.jpg" height="674" width="900">
——插圖四:姊潭上的涼亭
桧樹奇觀,位於姊妹潭旁邊的“三兄弟”與“四姐妹”皆為桧樹的二代木,以其樹形糾結並生而得名。其實“三兄弟”就是三株生長於被砍伐後的樹頭之上,豐姿挺拔茁壯;“四姐妹”則是因桧木種子飄落在裸露的樹頭,經數十年的生長而成。四株紅桧猶如姐妹般互相親密依偎;而“永結同心”也是由曾經遭受砍伐的千年巨型桧木遺留下來的樹頭生長成形,纏繞如傳神的心狀,成了游客的必訪之地。也許大家都有感於這股自然奇妙的魔力,不僅許多情侶們喜歡到此樹下,見證浪漫的愛情。比如我們這群匆匆過客,也喜歡入盅而惑。
700) {this.height= 700/this.width*this.height; this.width=700;}" src="http://images3.ctrip.com/wri/images/200809/SYZ01180330734.jpg" height="850" width="637">
——插圖五:桧樹奇觀之“永結同心”狀
由花香撲鼻的木蘭園(木蘭花,僅在每年的三月盛開)經過,圍上了一群“傳說”中的法輪功信眾前來布道。從噪雜聲中重歸寧靜的山道,不遠處就有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展現在眼前——受鎮宮到了。今今介紹道:受鎮宮是一座改建於1959年的廟宇,供奉的是玄天上帝、福德正神與注生娘娘,是阿裡山鄉香林村人的主要信仰。傳說每年的農歷三月三,會有數只“神蝶”飛來朝拜,停留在神像上不吃不喝,大約七天左右才會離去。成為受鎮宮玄妙的現象。
從香火缭繞的受鎮宮繼續向西,過一索橋,便轉入了巨木群步道,這一區域就是阿裡山大名鼎鼎的香林神木。主要景觀有新近“加冕”的香林神木王,殘遭砍伐後修建的樹靈塔和神木遺址,以及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象鼻木和三代木。
阿裡山神木王,村齡約有3000多歲。在1906年為日本人小笠原富二郎首先發現的。當年測量的樹高有52公尺,樹圍達23公尺,因氣勢雄偉被尊稱為“神木”。1956年遭到雷擊,據說樹心油脂被焚毀。其後,雖在神木殘軀上種植了紅桧幼苗成活,不久也枯死。1997年神木又受到暴風雨侵蝕,整棵樹倒了半邊。次年考慮到安全因素,正式把神木放倒,從此阿裡山五大景觀之一的“神木”走進了歷史。
來到這處放倒神木的遺址前,枯干的神木似乎安祥地睡去。見證了三千年的滄海桑田,確實也太累啦。在神木面前,我才忽然覺得自己是多麼地渺小,人即便是“長命百歲”相對於三千多個春秋來說,也不過是滄海一粟。
繼續游覽了生靈活現,惟妙惟肖的象鼻木和根深葉茂,“三世同堂”的三代木後,今今讓大家在櫻木花道上集合,由祝山林道邊等車下山。這會兒我們“迷路”了幾分鐘。那瞬間老天爺總算“開眼”啦,讓我們見識了一下下什麼叫做阿裡山的雲海,也才沒白辛苦來一趟阿裡山。
【小插曲】當雲開霧散的時候,我們已在回嘉義市區的山路上。這回我們“四人幫”唯一的一個晚上沒有去逛夜市,只在酒店的附近遛達。第二天起了個大早的我,自個去了趟文化路。文化路的夜市是嘉義市最熱鬧的街區之一,早上來此的目的,也是唯一一天在八點半出發的日子,而郵局多半是在八點開張的。所以台灣寶島之旅的紀念日戳,也是惟有嘉義這枚——民國97-08-05的印跡。
2008年8月夢圓台灣, 同月初稿於醉醺軒。
待續
附錄一:“小人書”《日月潭的傳說》
日月潭最早叫做水社湖,位於台灣島中部南投縣魚池鄉的日月村(原村名就叫做水社村)。村畔的這座天然湖泊周長約三十五公裡,水域面積達到了約九平方公裡,水深約三十多米,四周青山環繞,樹木蒼郁,山巒疊障,湖光山色,日月倒影,一派詩情畫意的世外桃園,是台灣歷史上著名的八景之一。
相傳二百多年前,在阿裡山中被阿巴裡酋長射傷的一對惡龍向北逃竄,來到水社村上空,看到這一潭清澈的碧水,就雙雙地扎進了湖中養傷。有一天太陽從這裡路過,公龍飛躍而起,一口將太陽吞食下肚。晚上月亮走過時,母龍也一口將月亮吞下。這對惡龍在潭裡嬉戲,像玩大珠子一樣戲耍著日月。世間卻因為沒有了太陽和月亮,樹木枯萎了,萬物凋零。人們的日子也過不下去了。
村中的一對善良的青年男女,聰明勇敢的大尖哥和漂亮溫柔的水社姐,決心要為人間找回太陽和月亮。可是怎樣才能從惡龍口中奪回日月呢?
大尖哥和水花姐悄悄地鑽進惡龍居住的巖洞,從它們的談話中偷聽到能制伏孽龍的法寶是阿裡山下的金斧頭和金剪子。大尖哥和水社姐就歷盡艱險,跋山涉水,來到了阿裡山下,在神仙的幫助下,從山谷中取出了這兩件寶貝——金斧頭和金剪子。爾後他們趕回湖泊潭邊,與那對孽龍決斗。恰好兩條惡龍正在玩耍著,大尖哥猛喊一聲跳下潭去,揮起金斧頭,“三下五除二”地把惡龍們砍得滿頭是血,遍體鱗傷,水社姐睢准時機,“說時遲那時快”一把金剪子“喀嚓”兩下便剪斷了這對孽龍的頭。
惡龍終於死去,可是太陽和月亮還是沉在潭中。大尖哥摘下公龍的兩顆眼珠,一口吞下肚;水社姐則摘下母龍的眼珠,也一口吞下肚。他倆變作了巨人,站在潭裡像兩座高山,大尖哥用勁把太陽拋起來,水社姐就拔
起潭邊的棕榈樹向上托著太陽,把太陽頂上天空。接著水社姐又把月亮拋上了天空,大尖哥也用棕榈樹把月亮掛在天空。太陽和月亮又重新升上天空,光耀大地,萬物復蘇,人們歡呼雀躍。而大尖哥和水社姐從此變成了兩座雄偉的大山,永遠矗立於潭邊。這就是現在潭邊的大尖山和水社山,而這湖潭水人們從此就叫做——日月潭。
——這就是我小時候看過的連環畫(亦稱“小人書”和“古冊”)《日月潭的傳說》
附錄二:《阿裡山地名的由來》相傳於二百五十多年前,在台灣的高山族群裡有鄒族(一說是曹族)的酋長名叫“阿巴裡”,是一位勇敢善獵的部落首領,經常帶領大家由達邦翻山越嶺來到今天的阿裡山一帶打獵,每次都是滿載而歸,其族人為了敬仰他的英名,遂將此地稱為“阿裡山”。
阿裡山的自然景觀有:塔山斷崖、姊妹潭、神木遺跡、奇木景觀、櫻花、台灣一葉蘭、楓樹紅葉、垂絲海棠和冠羽畫眉等;人文景觀有:受鎮宮、慈雲寺、樹靈塔、集材機、集材柱、觀日平台和高山植物解說園等。
——2008年9月2日整理、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