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除了走向之外,西內大街和西外大街也根本就沒什麼共同之處,西外大街寬得沒邊,兩旁高樓林立,高架路、立交橋,只許汽車跑,不許自行車過。而從西直門立交橋往東的西內大街呢,是窄的,是平面的,兩側的房子也是矮的、舊的。
我一直耐心地等到人行橫道的指示燈確實綠了,才橫穿過西內大街那條不寬的馬路,進到對面一家掛著“天福號”大匾的店裡去。這是家熟食鋪,門臉不過幾米,裝修得略顯簡陋,卻是家有兩、三百年歷史的老字號了,最早是清朝初年開在西單牌樓的。
店裡對著門是一整面的玻璃,售貨的窗口弄得跟銀行或是火車站的售票口似的,幾位年輕的女售貨員在裡邊忙著。我進門時,顧客只有幾位老太太,在窗口排著隊,一邊還跟售貨員聊著,這個說你們怎麼搬到這兒來了呢?讓我好找!那個說我也是騎著車跑了好幾個地兒,才打聽出你們這兒的。
我要了半根茶腸,售貨員選了一根到砧板上去切,然後上秤約,“天福號”的茶腸是我吃過的碎肉類腸裡最好的。還要了2兩豬頭肉,我總是不大敢處理生豬頭、生豬蹄一類與軀體分離了的完整動物器官,所以別的肉食都是自己做,可少爺非要吃豬頭肉、豬耳朵的話就只能到店裡買了。
正對著“天福號”馬路對面就是7路公共汽車站,上了車我問售票員去前公用胡同該坐到哪一站。
那位中年女人猶豫了一下,不敢肯定地說大概就是下一站新開胡同吧?
旁邊坐著的一位白發稀疏的老者答言道是,就在下一站下,他又操著地道的老北京腔說那個前公用胡同原先曾叫公用庫來著。
謝過老人,我在新開胡同下了車。車站在趙登禹路上,這條以抗日將領名字命名的老街,西側已經改建成一片叫作“冠英園”的住宅樓小區了,東側還是些舊平房。
順著街東側的人行道,往南不遠就到了前公用胡同的口上。跟北京城裡好些徒有其名的地方不同,前公用胡同是一條真正的胡同,東西走向,很窄很直,兩側全是老式的灰磚平房。
胡同裡車很多,很擠,路邊有些門臉不大的店鋪,有飯館,也有小旅社。快走到胡同東端了,才到了15號院。
15號院是所大宅院,大門門樓的側牆上有“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的石刻標識牌,這所宅子是作為北京傳統四合院而納入市級重點文物名單的,現在是西城區少年宮的教學活動用房。
進了前院的大門迎面是棵大槐樹,樹齡和院子一樣老。我在前院花兩、三分鐘的時間幫少爺辦完了一點兒不大不小的正事兒,然後就穿過二道門進了裡院。
裡院很大,當中一座大花壇,幾棵大樹,正房是座前面帶有卷棚抱廈和游廊的花廳,現在是舞蹈教室。東西廂房都在,東側還有格局齊整的跨院,用作琴房。
穿過花廳西北角的小月洞門,後面還有好幾進院子,都是中規中矩的北京四合院格局,正房、廂房、回廊、垂花門一應俱全,且都油飾一新。與垂花門相連的游廊外側牆上還開有形態各異的漏窗,那窗開得也完全合規矩,簡直可以當作四合院建築的課本來讀。
垂花門裡的小院青磚鋪地,正房廂房都用作美術教室,這時正在上課,屋子裡很安靜。兜圈兒的廊下有三、兩位家長坐在那裡等著,也都各自拿著份書報在讀,不言不語。
只是院裡沒有魚缸,種的也不是石榴樹,而是挺拔的梧桐,不知道是從來就這樣呢,還是後來補種的?
垂花門外的小院裡門邊石階下一邊一棵金銀木,這種又似灌木又似喬木的樹形態很美,色彩也特豐富,春天開花,花由白變黃,夏天綠葉,秋天結出瑪瑙珠子一樣鮮紅的小果子。時值深秋,葉子和果子都落了一半,只有那樹姿依舊優美。
東北角、西北角耳房的小院,不過幾個平米,高高的白粉牆上是好大一片爬牆虎,爬牆虎的葉子已經全紅了。香山的黃栌是不是也應該紅了呢?
離15號院往東不遠處,從前公用胡同裡還伸出條更窄並且彎的小胡同叫後公用胡同,15號院內那些跨院的後門有的就開在這條胡同裡。
後公用胡同很幽靜,靜得有點兒過份,走半天都看不見一個人。胡同裡全是些大門緊閉的院落,門樓排場但是破舊,有的門邊還有一對雕镂精細但很髒很舊的石墩。
沿著後公用胡同一直走進去,就到了一條叫八道彎的胡同,這條胡同確實名不虛傳,彎來彎去沒多少直趟兒。
八道彎跟後公用胡同一樣窄,但比後公用胡同熱鬧些,有居民,有彈棉花的鋪子,有推車叫賣砂鍋的,有小孩子在胡同裡玩兒。
八道彎的街面不是柏油路而是水泥方磚鋪的,坑坑窪窪。這裡的房子比較破舊,好些不是青磚的而是紅磚的,不是筒瓦、漂亮的曲線屋頂,而是水泥平瓦,直坡頂,一看就不是老房子,而是這些年隨意搭建的。
這裡的院子大門都是半開的,能看見裡邊種著的草花,堆著的雜物和蜂窩煤。
胡同裡與幾位老年人走了個對面,其中一位正指著路邊的一所院子對其它幾位說:“這就是魯迅的弟弟住過的地方,有人提議建博物館來著,到底怎麼著也沒下文呢。現在已經住成大雜院了。”
他指的那座院子很破舊,實在看不出舊時的模樣了,跟前公用胡同的15號院無可比之處。這真的就是魯迅和周作人、周建人弟兄幾個共同生活過的地方麼?
前公用胡同口上有家五寰珠寶市場,平常的門面,走進去才發現裡邊其實相當大。
一個攤一個攤地隨意看過去,有賣翡翠的、有賣各色水晶的、也有專門賣烏晶石、黃玉、岫玉和橄榄石的,還有的攤是各種銀貨,純金和鑽石好象不多。
門口有個賣琥珀的攤子,裡邊有枚黑色鑲銀邊的小項墜很可愛,是尊寸把長、鉛筆粗細的小菩薩像。賣主說60元1克,這一枚大概是4克。
看看也就還給她了,首飾只有在櫃台上才比較可愛。記得有回在什剎海的“藍蓮花”,對一只嵌著銀絲和珊瑚珠的檀木镯子愛不釋手,結果破費銀子拿回家後,發現並不適合戴(主要是磕打鍵盤,對我的工作有妨礙),也就打入冷宮了。
從五寰市場的另一個門出來,發現自己已經來到了繁華的新街口南大街上,邊上是家紅木家具店,店裡樓上有一套餐桌,配八把椅子的,店主說打折後最低要價是1萬3千元。東西真不是一般東西,價錢也真不是一般價錢。
順著街往南,到了大帽胡同的口上,沿街有家飯館,臨街一面大窗子做外賣,賣天津包子和牛肉餅。
花一塊五買了一只熱熱的牛肉餅,一邊走一邊吃,餅皮是油酥的,像是螺絲轉那樣盤成的,這種做法的牛肉餡餅還沒吃過。
餡很香,只是花椒粉似乎放得多了一些,味道有些麻。多吃幾口,倒被這種麻香給迷住了。
餅很小,也就跟茶杯口那麼大點兒。買餅的人挺多的,好些人都像我似的只買一個,邊走邊吃,像夏天吃冰棍那樣。
過了馬路往護國寺那條街去,到護國寺小吃店去買芝麻燒餅。
想吃芝麻燒餅都想了好幾天了,我家周圍肯德雞、麥當勞、必勝客、永和豆漿和面愛面一應俱全,就是想吃地道的、質量可以信賴的芝麻燒餅不好買。
護國寺街裡一家挨一家全是賣吃食的,光炒栗子干果的就好幾家。
這條街上的東西主要是賣給本地居民的,價錢比別處要便宜一些。
我曾贊歎舊城區的東西便宜,比如說護國寺小吃店的芝麻燒餅一只只要6毛錢。
我媽就問:“那你覺得應該多少錢?”
我說超市裡的玉米餅子還1塊錢一個呢!要是到了郊外的景點,農民抓把棒子面往鍋裡一貼,熟了巴掌大的一小塊兒就能要你兩塊錢。
想想吧,芝麻燒餅,要和面、要發面、要兌鹼(現在不知道是不是用酵母發面不兌鹼了?),要擀要烙要蘸芝麻要放茴香油鹽,折騰半天一個才賣6毛錢。
護國寺小吃店是清真店,我把在“天福號”買的東西裝進包裡才進了店。
過去老北京人管賣大肉的叫肉案子,賣羊肉的叫肉床子,據說是因為羊肉店的老板都在門外放張像床一樣的東西,以方便顧客把手裡拿的非清真食品放在門外再進店。
做生意,和氣生財,與人方便,自己方便。
護國寺店裡的售貨員總是和和氣氣的,多少年了,這店就這模樣,顧客也總是這些人。
曾見過一位老者拿著一張大鈔來,櫃上一時找不開,那中年女售貨員便說大爺您先吃吧,反正就塊八毛的,什麼時候再來時一塊兒算。
櫃台前一樣樣兒地要,往碗裡一勺勺盛,往盤子裡一樣樣撿,忙活半天交易額大多時也不過就只有幾塊錢。
但只要店在,客人就總會來,只要這兒還賣芝麻燒餅、焦圈兒、奶油炸糕、炸豆腐、豆面丸子湯什麼的,還貨真價實,和和氣氣的,就還會有真心喜歡這兒的人繼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