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有一座小小的關帝廟,關雲長與後人尊稱的“文聖人”孔夫子齊名,被稱之為“武聖”。全世界只要有華人的地區,就有林林總總的關帝廟,處處可見。而這座關帝廟是驢友們的坐標,看到它就知道昭陵不遠了。
經過停車場時,有同學按耐不住到柿子樹下去偷果實。
昭陵位於大峪山東麓,是明朝第十二帝朱載垕(hòu古通“厚”)(廟號穆宗,年號隆慶,1567~1572年)及三位皇後的合葬陵寢。昭陵是目前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規模復原修葺的陵園,也是陵區正式開放的旅游景點之一。
隆慶帝是嘉靖帝的第三子,其本人比較平庸,且在位僅六年,原先往往被史家所忽略。其實,隆慶帝在位有兩件事情值得大書特書:其一是解除海禁,調整海外貿易政策,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史稱“隆慶開關”,這使得明朝跟處在資本主義萌芽期的歐洲有了一個短暫的對接。其二是調整對北方蒙古地區的政策,改變了明王朝與蒙古地區長期敵視的狀況,批准了在長城沿線多處開辟貿易市場,史稱“隆慶議和”。從此直到明末長達70多年的時間裡,明王朝和蒙古地區沒有發生過重大的軍事沖突。另外隆慶帝的一大優點就是用人不疑,給他的臣子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間,為“萬歷中興”起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隆慶帝生前還未開始修建壽宮就病故了,萬歷帝即位後決定采用大峪山做作為其父陵寢的修建地點。恰好嘉靖帝原先在此修建玄宮,為日後遷葬其父,但是由於嘉靖帝猶豫不定變幻無常,幾經周折之後,這座玄宮一直空著。此時正好用上,只需增建地面壽宮即可,省時省力省開支。因此隆慶帝是明朝第一位埋葬在不是為自己而建的玄宮的皇帝。
從昭陵往南走一段上到環陵路西北方型走,從路上可以更清楚的看到昭陵的明樓和祾恩殿。
昭陵的最大特點是率先形成了完備的“啞巴院”制度,即寶城內的封土填得特別滿,幾乎與寶城牆等高,正中築有上小下大的柱形夯土墓冢,封土的前部有弧形磚牆攔擋封土,並與方城兩側的寶城牆內壁相接,形成了一個封閉的月牙形院落,俗稱為“啞巴院”,並稱院外月牙形的牆體為“月牙城”。中國古建築中通常把那些比較隱蔽、從外面看不到的部分或構件用“啞巴”作為開頭起名,“啞巴院”這麼個奇怪的名字由此而來。
昭陵寶城封土的排水系統也十分講究:寶城為前低後高形式,城內的封土則是中高外低。寶城的內側設磚墁凹形水槽,左右兩側稍前處又各設方井兩眼,井上覆蓋鑿有漏水孔的水蓖子,井下有暗溝前通啞巴院內的兩側排水孔道。每當大雨降後,城內雨水能順利地從啞巴院兩側的排水暗溝排出,有效地保證了玄宮上面封土的干燥。
從環陵路向西北方向走,走到前方左手邊會看到一座橋的時候,就到京銀路了。
一直走老師提醒大家仔細看在環陵路與京銀路交界處的一座山峰,具有典型的燕山造山運動的特征。
中生代從一億三四千萬年前~七千萬年前這段時間裡,在我國許多地區的地殼因為受到強有力的擠壓,褶皺隆起,成為綿亘的山脈。燕山是其中典型代表。科學家把出現在這個時期的強烈的地殼運動,總的叫做“中生代燕山運動”。今天我國地勢起伏的大體輪廓,就是在燕山運動中初步奠定的。
受攜程5張圖片所限,完整版請看我的博http://blog.sina.com.cn/shenyuxiaozhiz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