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環球旅遊網 >> 環球旅遊 >  >> 大陸游 >> 天津游 >> 天津旅游攻略

糊言亂語:包子,小站和容庵

     編輯:天津旅游攻略

糊言亂語:包子,小站和容庵

〔前言〕

凡高——這是個好名字,在中文裡大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味道。他的一幅平凡得不能再尋常的《向日葵》油畫,居然讓我們的芳鄰(日本人)“神魂顛倒”,而身價高漲。由此,坊間流傳著這麼一種說法:不拿雅俗共賞的凡高說事,寫出來的東西會很不荷蘭的。

那麼,把大米和“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的蘇東坡結合在“常熟熟田田常熟”裡,雖說“口條快崩潰得淡出鳳凰來”(還是那師尊聰明,知道加盤東坡肉),但是竹子骨裡溢出的醇香,倒也撲鼻沁心,很是“常熟”(不俗也!)。

於是,想把天津衛作為完成“命題作文”的游記,無論如何是離不開包子的,否則也會很不天津的(天真耶!)。

〔包子心語〕

“包子”一詞的由來,其實是一個挺殘忍的典故。據說在殷商(纣王)末期,西周王姬昌被囚(說軟禁更符合史實)朝歌,長子前往“活動營救”,被纣王所殺。為了試探姬昌的“忠心”,纣王命人把文王長子的血肉做餡,包成食物送去,文王在“卜卦”知道原委後忍痛吞下,後終成大事。“包子”——這種食品稱謂始源於此,至於說打家劫捨的綠林好漢們的“黑店”,出售的所謂“人肉包子”大多是嚇唬人的。

而這種用面粉發酵蒸成的包子,早期也叫饅頭。說起來,還與三國蜀漢的諸葛亮,有著密切的關系。相傳,諸葛亮率兵進軍西南,收服孟獲前,在強渡泸水(即現在的雅砻江下游和金沙江會合處一帶),時值農歷五月間(《出師表》中,“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指的就是這事),氣候炎熱、“瘴氣迷霧”,加上泸水含有毒性,“人生地不熟”的士兵們飲用之後,患病無數,多有死傷。在“七擒七縱”安撫西南後,歸來時再途經此地,只見“冤魂迷漫”,泸水洶湧,幾不能渡。諸葛亮遂令士兵們殺豬,宰牛, 剁成肉泥,和入面內,做成人頭、豬頭、牛頭形狀的祭品,蒸熟後投入江中,便風平浪靜。同時一些身患痢疾的士兵,吃過這東西後,也很快地好了起來。於是,這種能夠“避瘟去邪”的饅頭,就這樣在士兵和泸水附近村中傳遍開來。發展到現在人們才把有餡的叫做包子,把無餡的喚做饅頭。

記得小時候,一到做包子的時候是最幸福的。父親曾經在北方工作過,精於此道。當年我們一大家子(那時奶奶還在世),圍在一起,掐蔥剝蒜、切菜剁肉、起火涮鍋、拾掇蒸籠的,人人分工明確,個個忙得不亦樂乎。當年賓哥哥(堂兄)正迷上無線電,把每個房間都安上廣播,連屋前的桑樹上也安了一個喇叭。只要包子一出籠,他在那裡一喊——包子熟啦!大家便沖往廚房。當時的包子我們稱之為“菜包”,因為在那個時代,吃肉、包餃子還是件挺奢侈的事,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吃個夠。就連“行軍”(亦稱玩足,就是現在的春游、秋游),也就家裡頭自個蒸個饅頭而已,能放上糖的就很幸福啦。

如今包子的種類,真是五花八門,什麼開封包、西安賈三包、南京小籠包、武漢顯通寺素包和山東一品包;還有什麼秋葉包、玫瑰包、百吉包、梅干菜包、水晶包、雙菇素菜包、百子壽桃包、蟹粉小籠包、鯉魚包、湯包、臘味蘿卜絲津菜包、素鵝果仔包、菜肉鳳眼包、鮮油奶黃包、鮮肉生煎包、菠蘿叉燒餐包、雞包仔、雞球大包、叉燒包等等,可謂“琳琅滿目”,不勝枚舉。但是到了天津,千萬記得去嘗一嘗,連“狗”都不愛理的大包子。猛一聽這“不雅”的俗名,我曾經納悶了好長一段時間,後來才明白這也是早期的炒作手法之一(你再不買個嘗嘗,豈不是和狗一樣呢?!),也正因為“不雅”才能吸引俗人們的眼球,也正如此俗不可耐,方顯不凡的手筆嘛。

說起這天津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狗不理”包子呀,還得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清朝同治年間,當年一個從武清縣楊村老家來到天津的十四歲的孩子——高貴有,在劉家蒸食鋪當了小伙計。這家鋪子是專賣什錦蒸食和肉包的,主顧大都是往來運河碼頭的販夫走卒。高貴有來到店裡後,被分派到做包子,因為他從小性格倔強,在村裡頭得了個個“狗不理”的小外號。但他人小心靈,做出來的包子好吃,賣得也快,受到人們的稱贊。在他十六、七歲時,利用“打工”積攢的錢,在附近開了間包子鋪,人家喊慣了他的 “狗不理”,久而久之,就連他經營的包子,也叫成了“狗不理”包子啦。高貴有這做包子的手藝,在“發展探索”中常常能夠“獨出心裁”,令人“口目一新”——他既是天津包子鋪中最早放骨頭湯做餡的,也是第一個用米發面做包子的。從此,大小規整,色白面柔,咬開流油,肥而不膩,味道鮮美的特點,成就和加深了“狗不理”包子的“內涵”。當他二十多歲時,就賺得“腰纏萬貫”了,也開始羞於用不雅小名做鋪名,一度把鋪子改為“德聚號”,可是人們仍然喜歡叫他“狗不理”。

相傳當慈禧太後吃了袁世凱送的“狗不理”包子後,贊不絕口,曾經秘密派專人到天津來采買。消息傳開後,“狗不理”包子的名聲就更聲名遠播啦。一直到了今天,依然強盛不衰。天津衛也流傳了這麼一句俗諺:到天津不嘗一嘗“狗不理”,等於沒有來過天津。

可是,當我來到位於山東路的“狗不理”包子總店,好不容易在人潮中擠到了個位子,對著味道鮮美、薄皮大餡十八褶的包子時,卻怎麼也吃不出兒時那“菜包”的幸福感來。悲哉?!喜哉!

〔小站閒話〕

在中國,說起天津小站肯定會讓人一頭霧水的,因為知道這地方的人並不多。問題既不是名不經傳,又不是沒有出過威名赫赫的人物。或許是這小站的歷史一幕,人們“羞”於提起的緣故吧。

小站原為退海之地(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圍海造田形成的),在明朝的《滄縣志》裡小站是“中塘窪”條目下的“下污”,屬明代鹽場管轄的草蕩。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的“天津教案”事件,在英法美三國兵艦集結大沽口的局勢下,同治皇帝緊急下诏:調李鴻章的淮軍“馳赴近畿”,駐扎於此。

後來李鴻章出任直隸總督,其親軍營(周盛傳部的盛字軍近九千人)從臨汾調往天津,在青縣馬廠駐扎,之後又分兵新城(今屬塘沽)設防。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在馬廠和新城之間修築了一條“馬新大道”,沿途設立驿站:四十裡為大站,十裡為小站,共計大站四所,小站十一所。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盛字軍”由馬廠移屯澇水套,這地方是大沽以西的第五個驿站,軍士們習慣稱之為小站——小站的地名源出於此。

走在這只有百把年的小站鎮上,處處可見厚厚的歷史痕跡。由於盛字軍的駐扎和屯墾以及後來種出了小站稻,小站就成了訓練新兵理想的“一條街”。除了袁世凱奉命歷練新兵外,周盛傳、胡燏棻、張之洞、段祺瑞也都曾經在此練過兵,而走上了當時的政治舞台。鎮上流傳著這麼一首打油詩:屯兵沮洳立營村,淮音北海話耕耘。賣刀買牛廿年後,村橋原樹走新軍。

在幸存的小站種稻和練兵的遺跡中,最為珍貴的、尤取是“利在當代、惠及子孫”的,當屬 “盛字軍”屯墾留下的六萬畝良田和目前仍在使用的水利設施。眼前的馬廠減河就在小站的周公祠前流淌了百年,滋潤了兩岸的稻田,比之古老的祠堂,也許它才是一件更加“惠民”的文物。後人在《小站紀勝詩》中曾歌詠道:引水馬新肥稻糧,靳關碑記記滄桑。一篙御河桃花汛,十裡村爨玉粒香。

小站的另一處軍營遺存——“行營買賣一條街”,雖然還是人來人往的,但城池關隘全都蕩然無存。這是一條沿馬廠減河而設的東西長街,原先兩端各有一座城門樓,南北兩廂共開六個坊門。減河大橋在西門外,橋口的一端,建有一座牌樓門,匾額為“興隆集市”。甭看鎮街雖小,大多仿京都建制,挺有氣派的。可惜的是,解放後(特別是文革期間)為了便於交通考慮,城門統統被拆除了。還好行營買賣街的舊街衢,至今依舊保存,是現在小站鎮的主要街市。和買賣街平行的後街,便是“新建陸軍督練處”所在的巷子,這條巷子更有特點,兩頭都是死胡同,中間僅一路可通,圍繞巷子的還有一圈護城河,既有城又有池,可謂“固若金湯”。

其他的練兵舊跡也不多了,但是當年的地點,今日的小站人還能幫你一一找出。小站糧庫就是當年的講武堂、東西巷子就是新軍督練處(督練處曾有十大部,除轉運局設在天津市內外,其余行營中軍、參謀營務處、督操營務處、稽查營務處、執法營務處、教習處、糧饷局、軍械局、軍醫局等九個部門都在巷子裡。)、袁世凱的督練行轅,即今小站第一小學校,這是袁世凱任直隸總督時(公元1901年)下令改作學堂的(看來這袁總督那時就懂得教育的好處,君不見後來蔣公的“黃浦軍校”,毛公的“農運講習所”的威力?可見萬事均離不了“教育”啊!)。

小站的絕大多數村落都是由軍隊屯田時的營房衍變而來的,大有兵營小鎮之說。這裡河渠和街道大多是人工開辟的,其形狀都如軍隊般的規整筆直的,不像一般村鎮那樣九折彎曲的自然;還有小鎮上的“御敵衛戍”的城樓,不像其他的村鎮那樣只有寨門而無城門。在天津的一些古老村鎮,取名大多是“沽”、“碼頭”、“橋”、“口”的,而小站鎮的地名卻都是“站”、“營”、“營盤”、“操場”,帶著明顯的軍旅色彩。至今仍在沿用的村鎮地名有:東大站、西小站、傳字營、盛字營、前營、後營、老左營、東右營、西右營、南副營、仁字營、蠻子營、營盤圈、大營盤、小營盤、操場河等。這其中的盛字營、傳字營是以天津鎮總兵周盛傳的名字命名的軍伍駐地;仁字營是淮軍通永鎮總兵唐仁廉的部下防地;蠻子營則是1920年直皖戰爭時,曾任廣西提督的廣東陸軍二十五鎮統制、北洋軍閥龍濟光召集他在兩廣的殘部,在小站編練“振武軍”時的駐地,該地本名振武營,老百姓聽不懂南方話,就叫他們為蠻子營。蠻子營雖然很快就被奉軍打跨潰散,但其駐地仍以蠻子營為名沿襲下來;營盤圈,原是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比新建陸軍早九個月成編的津郡團練——“津勝三十營”的大本營。津勝營的統帥曹克忠,是年正月成編,四月竟被一場突如其來的海嘯把全軍吞沒無遺,其營盤只剩下了營盤圈。三十營的人馬化作了一個地名,昭示著時代的記憶;小站鎮街北面的小營盤,原為盛字軍的親軍營,後來是新建陸軍的講武堂;講武堂後延的大營盤,即是新建陸軍的學兵營營地。至今保存的當年軋操場用的兩個大石碾,就是在這裡放置著的。大營盤還是當年袁世凱、榮祿觀看操練的地方,傳說中的袁世凱射殺營房門前賣菜人的事件,也發生於此;在盛字營西端的津港公路東側,有一條四丈河,那是新建陸軍督操營務處總辦梁華殿,夜間指揮演習野戰渡河,溺水身亡的地方;盛字營周圍還有個自然村——小張莊,為張姓一族的聚居地。張姓族人在袁世凱小站練兵時,從靜海縣投奔而來,因為張姓的祖籍是河南項城的張家營,和袁世凱是同鄉近親。小張莊至今仍保持著與小站話不一樣的靜海口音。

小站人的口語中,如今依然保留有行伍用語,可能是這裡多為行伍之人盤踞的窠巢的原因吧。比如:把改善伙食說是“吃犒勞”;說人行動緩慢是“肉子兒”(肉子兒是指當年兵勇使用的一種火槍,子彈出膛後運行速度慢);譏人花錢不知節儉時的俗語說“吃吧,喝吧,關饷再說吧”(這是直接模仿兵勇口吻的幽默,“關”是舊軍隊發饷銀的單位,有兩關、三關、三關半等級別差額);其他如溜號、把邊了哨、馬號(牲口棚)、值更耗火、亂營、抬老營(全體出動)、點卯(報到)、別存令(別不順從)等等,都是軍旅用語的影響。就算人們常用的“可以”、“好的”、“成”、“中”,在小站人嘴裡都變成了一個字:“行!”(這“行”字也是批送公文的用語,是政令暢通、令行禁止的標志)。

除了這些獨特的建築、地名和語言之外,小站鎮上還流傳著許多諸如袁世凱在“小站立廟”、“遭遇刺客”、“嚴明軍紀”的傳說。如果你來到了小站,別忘了找一戶有老人的家庭旅館,那樣你就會分享到老人們滲透在骨子裡的的絮絮叨叨的述說。(特別聲明:在這裡我只是道聽途說之後的糊語亂語、胡說八盜而已,有想作學術報告考證的,最好還是自己去翻翻書吧!)

〔又見容庵〕

現在的小站鎮,如果沒有清朝末年的“小站練兵”,或稱“新建陸軍督練處”,也許和其他的鄉鎮一樣,並沒有什麼特別。但是正因為有“小站練兵”,中國的近代史上才有了“北洋軍”的歷史舞台。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小站是“北洋軍閥們”的發祥地之一,也是袁世凱“發家致富”的“黃浦軍校”。

袁世凱(公元1859~1916年),字慰亭,亦作慰廷、尉亭,號容庵,別號洹上漁人,世稱袁項城、袁大頭,鹹豐九年(公元1859年)九月十六日,生於河南項城袁寨。

袁世凱一生憑借著“小站練兵”這個“平台”,做了兩件“彪炳史冊”的大事。第一件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在“戊戌變法”的關鍵時刻“叛變革命”,投靠了掌握實權的“太後黨”,成了“保皇黨”人恨之入骨的“袁大頭”(“袁大頭”在民國初年,又是銀元、大洋的俗稱。看來這位後來的袁大總統是夠聰明的,他知道就算過去的“保皇黨”人和後來的滿清遺老們,再怎麼樣也要對他愛恨交加,但現在愛肯定要多於恨的);另一件是推翻滿王朝後的“復辟稱帝”,這應該是“洪憲皇帝”一生“投機政治”的最大敗筆。要不然光憑推翻統治中原數百年的滿清王朝這條,他也能夠正面地名列史冊、留芳萬世的。在這一點上他沒有一代“枭雄”曹孟德明智,反而是把自己置放於“火爐”之上,最終只當了八十三天的“皇帝夢”,在一片“反袁”聲中,心力交瘁、一命嗚乎!

記憶中的“袁大頭”是兒時外婆留傳下來的這枚銀元和那個“民間驗方”,據說用 “袁大頭”銀元和從地上撿來的大沙子(閩南人講是“沙母”),一起煎湯,可治小兒驚悸,療效比現在的驚風散、珍珠粉還管用。這枚“袁大頭”至今依然保存在我的收藏冊裡,即使在困難時期“揭不開鍋”,母親把娘家帶來的布匹、金器全都當掉來貼補家用了。這枚外婆送我的銀元,怎麼動員,都捨不得拿出來賣。後來在上海的《故事會》中得知,這種民國三年的“袁大頭”可換一萬元,也依然沒動心(當年可就成了“萬元戶”啦)。

念書時才知道這“袁大頭”和“蔣光頭”一樣是個竊國賊和賣國賊,而且一生出來就是個“壞蛋坯子”,從小就愛欺負人又不好讀書。在“小站練兵”後擁有了些許兵權,在對待光緒年間“百日維新”的關鍵時刻,背叛了“革命”。在“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創立中華民國時“竊國”,“竊國”後為了“復辟稱帝”又賣國,與日本人簽訂了“二十一條”。

後來當我再次翻開這段塵封的歷史,讀下來的卻是一位活生生的“熱血青年”的成長史、奮斗史和成功史,只不過是晚年犯了一個不可原諒的“錯誤”——“復辟稱帝”(也是在錯估形勢和周圍的“勸進”聲中才當的,要不然手握實權的大總統和洪憲皇帝,又有何區別呢?)

撇開歷史成見和“定勢思維”來說,不管是他嶄露峥嵘的“經營朝鮮”,還是在督撫任上的平定“拳匪”義和團,就算“反叛”“戊戌變法”(設身處地想,即使是小站的這點新兵全力以赴,能夠對付得了“太後黨”的強大勢力嗎?正如股市已露崩盤痕跡,你會選擇去螳臂擋車嗎?),尤其是在“脅迫”清皇退位的關鍵時刻,他表現出來的又有哪一點會遜色於一個政治家、軍事家應有的機敏和果敢呢?

還是從兒時受過的教育說起吧,這位天生好欺負人,不愛讀書的袁世凱,我們卻從來沒有讀到他喜好騎馬打仗的這面,當然他也因此考不上科舉,就在他二次“高考落榜”後,就把自己的詩書全燒了,並慷慨道: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焉能龌龊久困筆硯間,自誤光陰耶!隨後帶領幾十個“跟班”的家鄉弟兄,跑到山東登州府,投靠父親好友、“慶軍”首領吳長慶去也。

吳長慶顯然沒有意識到袁世凱是個有遠大抱負的熱血青年,還以為只不過一個落榜秀才棄筆從戎出來混碗飯吃的,就給了個幫辦文書的職位。空有滿腔抱負的袁世凱,一天在營中對人大發牢騷,而這番抱怨反倒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我家中有田可耕,衣食無缺,並不是吃不上飯才來從軍的。中國現在正受到列強壓迫——法蘭西侵略安南(越南,曾經是中國屬地),擾及我南洋沿海,中法戰爭遲早必起,如對法戰敗,列強或將群起瓜分中國。我當初因吳公把守海防重鎮,亟需人才,正是大丈夫報國之秋,不料到此以後,見吳公溫雅如書生,並無請纓殺敵、投鞭斷流之氣概,所以我也沒有久居此地之意。

這一番慷慨激昂的表白傳到吳統領耳朵裡,不久袁世凱就開始受到了重用,成了統領身邊的官佐。之後,又隨“慶軍”一道駐軍朝鮮,開始了自己 “漸露峥嵘”的軍事生涯。

在朝鮮的十二年間,袁世凱從一位統領的佐將,成長為清政府駐守朝鮮的最高長官——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全權代表。“洋務運動”領袖李鴻章尤為賞識他,對他的評價是:血性忠誠、才識英敏、力持大局、獨為其難。

那麼袁世凱在朝鮮又做了些什麼“政績”呢?這裡我抄錄他在朝鮮的兩則故事,就可窺一斑啦!

執法如山,不講情面

據說“慶字軍”到了朝鮮平亂之後,有一位軍官因凌辱朝鮮人而犯了軍規,袁世凱按律欲將其處於極刑。吳長慶固念舊情,親至袁世凱營中說情,吳將軍怕這小袁不講情面,就坐著不走了。小袁“匯報完工作”後,請吳將軍看會“報表”,自己出去方便一下。一會兒回來,卻向長官叩頭請罪,禀報剛才出去已經把那軍官處斬了。吳統領倒也不愧是大將風度,非但不責怪部下不給面子,反而大笑贊賞說:“執法當如此耳!”

過後,吳大人經常告誡身邊的將領和當兵的親戚們:別以為在我手下做事就可以不守規距胡來,即便我能饒恕你們,容庵也不會放過的!

這樣一位鐵腕帶出的軍隊,能不紀律嚴明?敢不奮勇向前嗎?日後的“小站練兵”,沒幾年就帶出了一支過硬的“新建陸軍”——北洋軍,靠的正是這股子的執法如山的狠勁兒。

單刀赴會,果敢機智

再說晚清時期的朝鮮也是政局動蕩,由於日本勢力正在大力培植反清組織,觊觎取中國而代之,因此高麗人內部分成了“親清派”和“親日派”。正當“親日派”一伙磨刀霍霍,准備發生政變,推翻親清政權之際,朝鮮郵電總局落成,袁世凱接到了參加典禮的邀請。手下已探明,這是“鴻門宴”,“親日派”將借機翦除中國駐軍最高官員的機會。去則有性命之憂,不去宗主國的顏面何在?大家都勸袁世凱別去,固守軍營,以靜制動。但他卻獨自一人,懷揣手槍提前出現在筵席上,令對方措手不及。酒席剛開始不久,他又突然起身告辭,手牽政變頭目,一路談笑風生地走出了大門,致使陰謀刺殺的算計落空。

兩天後,這些“親日派”又生一計,宴請中國駐朝鮮的商務與稅務官員和除日本外的各國公使。席間,果然有人持刀而入。袁世凱聞訊後,未待請示“中央”,便親率二百清兵前往彈壓。豈料,日本軍人也已直接介入宮中的“政變”,雙方對峙起來,情勢危急!好一個袁世凱,當機立斷,指揮手中官兵,全力攻入皇宮,救出被挾持的朝鮮國王,打垮了政變武裝。

爾後,袁世凱憑借超人的膽識和能力,協助朝鮮國王恢復主持了朝政,受到了大臣們的“擁戴”,為了維持政局穩定,他還建議和編練了一支朝鮮王室的“鎮撫軍”。但是一個袁世凱還是無法力挽既倒的狂瀾,在日本帝國的打壓下,虛弱的清政府只好調回了袁世凱,讓日本分享了朝鮮宗主國的地位。

袁世凱接到朝廷的命令,於公元1894年六月十五日(農歷),無比憂憤地降下大清國的龍旗,黯然啟程回國。隨之,日軍占領王宮,脅迫朝鮮國王發表聲明:自茲脫離中國獨立……

緊接著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李鴻章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中國慘敗後簽訂了恥辱的《馬關條約》。由此開辟“洋務運動”先河的李鴻章背負了“賣國賊”的罵名。

而小站練兵,則是袁世凱從朝鮮回來以後的事啦,據說是徐世昌推薦的。朝廷有感中日“甲午”戰敗,軍力衰弱,要在天津城外的小站舊營房裡按西式方法訓練五千新軍,這正合袁世凱“強軍之路”的胃口。袁世凱本來就是督練新軍的“鼓吹者”,他在平時狠抓訓練的同時,也做起了“思想政治工作”。當然他把口號式的道德規范等“制度”之類的,讓給手下的徐世昌來管,自己則編寫了一首“咱當兵的人”式的《勸兵歌》:朝廷出利借國債,不惜重饷來養兵。一兵吃穿百十兩,六品官俸一般同。如不為國來出力,天地鬼神必不容。

唱著他的兵歌的北洋官兵們,走出了段祺瑞、王士珍、馮國璋、曹锟、吳佩孚、張勳……等影響中央政權十余年的政治軍事集團的巨頭們,他們走出了小站,走出了津門,走出了直隸,成為了國內最具實力的武裝力量,也因此成就了袁世凱的政治資本。當年三十多歲的袁世凱憑著小站的這支軍隊,由北洋軍首領而山東巡撫,而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而練兵大臣,而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

可以這麼說,小站是成就袁世凱走向權力中心的一個大站,同時也由此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人們總說這是機遇使然,其實機遇往往是給有准備的人的。人們總說袁世凱是靠“投機”、“出賣”而飛黃騰達的,其實是有失公允的。歷來“亂世奸雄”和“治世能臣”常常是相通的同一個人,史學家筆下的曹操是這樣的,難道袁世凱不也是如此嗎?

有人說,假如袁世凱最後沒有稱帝的話,也許一切的評說將會倒過來的。要我說還是那句話:把歷史還給歷史,讓真實還原真實吧!

〔後記〕

附錄一:自制“狗不理”包子“秘笈”

1、 材料成分

面粉500克、干酵母5克、泡打粉5克、白糖5克、水250克、豬肉250克(肥瘦比

例3:7)、蔥花20克、姜末3克、味精3克、醬油300毫升、麻油3.5毫升、冷骨頭高湯120毫升;

2、制作要決

首先把面粉、干酵母、泡打粉、白糖、水揉發好,再來剁餡。肉剁好後要拌勻,分2~3次加入骨頭高湯,按順時針方向攪拌,直到上勁為止。包前才放入蔥花、姜末,包好後一定要讓包子醒發10~15分鐘。然後才把醒發完的包子放在已經沸騰的蒸鍋上(這時鍋內的水最好是6~8成滿),用猛火蒸上12分鐘,中間記住不要翻蓋。

這可是“盜”來的秘方,你不妨自己動手試試,說不定做出來諸如“人不理”包子之類的,也沒關系嘛。我回來做的,大家都說好吃!

附錄二:小孩祛驚鎮邪的“民間驗方”

大洋、“袁大頭”一枚、門口地上撿大沙粒數枚、水一碗(平常吃飯的中碗即可),小火煎熬20分鐘,倒出時八成碗,第二次一碗煎半碗,一般兩次就基本好了,嚴重的連服三次。

當然,現在不但“袁大頭”難淘到真的,連門口沙粒也不好撿。還是吃藥方便,這裡我只是為了紀念曾經的“勞苦大眾”的聰明才智而已,僅供參考!

附錄三:袁項城年表:

袁世凱(公元1859~1916年),生於河南項城袁家寨。

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袁世凱投淮軍統領吳長慶麾下,幫辦文案。次年隨吳長慶赴朝鮮平亂。

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十二月,朝鮮親日派發動“甲申政變”,袁率清軍和朝鮮親軍鎮壓了發動政變的開化黨,趕走了日軍,擁朝鮮王李熙回宮。

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十月,李鴻章奏派袁為駐朝總理交涉通商大臣。

光緒十二年(公元1894),朝鮮爆發東學黨農民大起義,日本侵略朝鮮,進而向中國挑釁,袁世凱奉命回到中國,結束了他在朝鮮十二年的政治生涯。

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當時中國為“改練新軍”,袁被委派接管“定武軍”(甲午戰爭期間成立的一支使用新式槍炮的隊伍),到天津小站用近代軍事訓練方法督練新軍。

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袁晉升為直隸按察使,專管練兵事宜。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即農歷戊戌年,光緒帝為推行變法,賞袁世凱候補侍郎,在隨後的“百日維新”中,袁倒向保守派,戊戌變法失敗。

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袁升任工部右侍郎。同年十二月六日,再晉升為署山東巡撫,並率武衛右軍前往山東東任職。次年,鎮壓了山東境內的義和團。在八國聯軍洗劫北京期間,袁擴充了自已的實力,使武衛右軍成為北方最大的一支武裝力量。

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十月,因袁在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期間護駕有功,慈禧加封袁世凱為太子少保銜,並賞黃馬褂,特許紫禁城騎馬。袁因此被人稱為袁宮保。十一月,李鴻章病死,袁接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完全繼承了李鴻章的內外政策。

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初,袁兼任政務處參預政務大臣、練兵大臣,並在河北保定創設北洋軍政司(後改為北洋常備軍(簡稱“北洋軍”)。此後,又兼督辦商務大臣、電政大臣、鐵路大臣,鎮壓了直隸廣宗縣景廷賓領導的農民起義。與此同時,袁還廢科舉、辦學堂,先後興辦了陸軍小學堂、北洋常備速成學堂、)小站電訊學堂、大沽憲兵學堂、保定軍官學堂等,培養了一批專門人才。

光緒三十年(1904年)四月,日俄帝國爭奪我東北領土,袁世凱宣布“局外中立”。同時,依清廷擴充新軍計劃,在魯、豫、皖招募壯丁,訓練成北洋軍的第三、第四鎮。次年,又在武衛右軍的基礎上,加上新征募的壯丁等建立北洋軍的第五、第六鎮。至此,完成了六鎮北洋軍募練,實力達到七萬余人,引起了清廷集團的猜忌。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調任袁為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

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一月二日,清廷又谕旨,令袁回原籍養病,他也因此在河南度過了兩年的隱居生活。

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廷不得不重新啟用袁世凱,十月十四日任命袁為湖廣總督,統領北洋軍鎮壓革命。十月二十七日,又任命袁為欽差大臣,率水陸各軍南下阻止革命黨人的北伐。十一月一日,清廷授袁為內閣總理大臣。至此,袁世凱取得了清廷統治下的全部權力。在孫中山以清帝退位,袁贊成共和為條件辭職,薦袁接任臨時接任臨時大總統。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2月15日,南京參議院應孫中山的咨請,選舉袁世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3月10日在北京就職。次年初,袁密令總理趙秉鈞派刺客將宋教仁暗殺於上海火車站。7月,袁世凱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鎮壓了孫中山領導的“二次革命”。10月6日,袁在北京派出軍警包圍國會,脅迫議員選舉他為民國正式大總統。11月4日,下令解散國民黨。

民國3年(1914年)1月,又下令解散國會。5月,廢除具有憲法性質的民國《臨時約法》。

民國4年(公元1915年)5月9日,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條”。12月中旬,在一片“擁護”聲中,袁頒布帝位申令,下令改1916年為洪憲元年,改總統府為新華宮,預定1916年元旦舉行登基大典,於3月22日宣布取消民國政體。

民國5年(公元1916年)6月6日早上袁世凱病死,享年57歲,葬於彰德(今河南安陽)。

2007年8月20日應景作文完稿


  1. 上一篇文章:
  2. 下一篇文章:
吃喝游購玩不停 跟著地鐵帶你玩遍天津!
吃喝游購玩不停 跟著地鐵帶你玩遍天津!

在城市裡游玩,如果害怕“堵堵堵”,地鐵無疑是一個最好的選擇。小編從今天起,將陸續推出《跟著地鐵帶你玩遍城市景點》,保存下這份“天津地鐵景點圖”,再也不用擔心找不到地方啦!  

一日游天津去的路線
一日游天津去的路線

    已經到了天津,因為這次是提前買到車票,就忙碌渡過一晚上,開啟天津游記,兩個人行程滿滿,也是為了可以在這次天津之旅,不會耽誤浪費的時間。    今天計劃到天津,於是7點鐘便起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