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香港住的那家酒店在九龍城,原先的啟德機場附近。聽香港網友amandayung說,那一帶從來就是美食聚集之地。雖然據說啟德機場關閉後風光已遠不及當年,可就眼前的這份熱鬧對我來說就已經足矣。
夜色裡我的住處四周一條條街巷皆是燈紅酒綠,非常之繁華,賣各色吃食的小店一家挨一家簡直就數不清的擠在一起。
第二天一早我就要回北京了,在香港就只有這一個晚上,而且白天我拿著amandayung專門為我寫的那張“香港一日游”的帖子已經在中環、山頂和尖沙嘴一帶四處逛並且四處吃了一天了,所以這一晚上吃什麼我就得用心算計算計。
雲吞面白天已經吃過,魚丸算不上什麼新鮮東西,後來我見到一家賣燒臘的小店,就見那個老板娘正在火上烤著各式各樣的東西,香味飄得讓我不能不進去。
她一句也聽不懂我的話,就像我聽不懂她的。我只能指擺在那裡的那些肉串,表示我要這個、要那個。
做熟了的燒臘串起來烤著吃還是頭一回見到的吃法兒,坐在她那只有兩張桌子的店裡,吃完一串這個,再吃一串那個,不動地方。
澆在肉串上的醬汁裡似乎有砸碎了的花生仁,反正味兒非常好。
吃了這個吃那個,一直沿著街走,一直沿著街吃,後來就進了福佬村道上一家掛著“地茂館”牌子的甜品店。
北京沒有甜品店,至少大街上見不到,那幾十種東西讓我眼花缭亂不知道該挑什麼。
我就撿了一樣稍微眼熟點兒的“芒果布丁”,之所以挑它只是因為我一向酷愛芒果,並且我水版上的網友們因為某種原因時不常地提到這個詞兒。
那種被叫作“芒果布丁”的東西盛在一只小盅裡,吃的時候店家還給澆上了一勺牛奶,味道好得實在是出乎我的意料。
我覺得北京的好些廣式吃食只是學來了樣子,味兒卻學走了樣兒。白天在街上買的一只鮮奶撻,就比北京賣的好吃得多。
那鮮奶撻用只小錫碗盛著,和一只小勺一起放在一只紙袋裡。我是坐在一家涼茶鋪裡把它吃掉的,就著一杯竹蔗茅根。
我挺喜歡香港街頭那些各色各樣的涼茶的,後來發現當地的中藥鋪裡有各種配好了賣,就各樣買一袋,提了一大兜子帶回家去。
在北京街上一般就只能喝到可樂、雪碧和芬達,這裡卻可以隨便選各色的鮮搾果汁,那當然是喝鮮搾果汁了。
吃完了芒果布丁,余興未盡,就又要了一客“杏汁蓮子百合”,我要的是熱的那種,端上來很大的一盅,卻只是奶,不見杏(那也是我喜歡的水果之一),比劃著問老板是不是拿錯了,對方說就是這個。拿勺一攪蓮子和百合都出來了,杏卻始終沒見著。
吃到再也吃不下了時才離開那家甜品店,走的時候帶著好多的遺憾,還有找老板要的一份菜單。
我有點兒納悶兒,為什麼每回不管在哪兒,也不管我要了什麼,店家都會很仔細地給我包好,然後我拿到座位上吃的時候還要費勁拆包。
那晚上走到最後我明白過來了,老板對我講的那些話裡一定有某一句是我打不打包的。而我在香港很不願意開口,暴露出一口標准國語讓我感到不安全,所以買東西時一般都是往價單上一點然後付錢,不管問我什麼都只點一下頭而已。
當我要最後一份甜食時,那老板一邊問一邊打手勢,指一下旁邊的座位再指一下門外,我恍然大悟說我就在店裡用,大家才都明白。
我發現越是不會說國語,根本不能交談的地方賣的東西就越好吃,在泰國也一樣。Pattaye街上那些當地人開的小店裡的吃食非常有特色,可因為店主既不懂華語,又不會英語,標牌上只有泰文,所以吃的到底是什麼我到最後也不知道。
夜色裡我的住處四周一條條街巷皆是燈紅酒綠,非常之繁華,賣各色吃食的小店一家挨一家簡直就數不清的擠在一起。
第二天一早我就要回北京了,在香港就只有這一個晚上,而且白天我拿著amandayung專門為我寫的那張“香港一日游”的帖子已經在中環、山頂和尖沙嘴一帶四處逛並且四處吃了一天了,所以這一晚上吃什麼我就得用心算計算計。
雲吞面白天已經吃過,魚丸算不上什麼新鮮東西,後來我見到一家賣燒臘的小店,就見那個老板娘正在火上烤著各式各樣的東西,香味飄得讓我不能不進去。
她一句也聽不懂我的話,就像我聽不懂她的。我只能指擺在那裡的那些肉串,表示我要這個、要那個。
做熟了的燒臘串起來烤著吃還是頭一回見到的吃法兒,坐在她那只有兩張桌子的店裡,吃完一串這個,再吃一串那個,不動地方。
澆在肉串上的醬汁裡似乎有砸碎了的花生仁,反正味兒非常好。
吃了這個吃那個,一直沿著街走,一直沿著街吃,後來就進了福佬村道上一家掛著“地茂館”牌子的甜品店。
北京沒有甜品店,至少大街上見不到,那幾十種東西讓我眼花缭亂不知道該挑什麼。
我就撿了一樣稍微眼熟點兒的“芒果布丁”,之所以挑它只是因為我一向酷愛芒果,並且我水版上的網友們因為某種原因時不常地提到這個詞兒。
那種被叫作“芒果布丁”的東西盛在一只小盅裡,吃的時候店家還給澆上了一勺牛奶,味道好得實在是出乎我的意料。
我覺得北京的好些廣式吃食只是學來了樣子,味兒卻學走了樣兒。白天在街上買的一只鮮奶撻,就比北京賣的好吃得多。
那鮮奶撻用只小錫碗盛著,和一只小勺一起放在一只紙袋裡。我是坐在一家涼茶鋪裡把它吃掉的,就著一杯竹蔗茅根。
我挺喜歡香港街頭那些各色各樣的涼茶的,後來發現當地的中藥鋪裡有各種配好了賣,就各樣買一袋,提了一大兜子帶回家去。
在北京街上一般就只能喝到可樂、雪碧和芬達,這裡卻可以隨便選各色的鮮搾果汁,那當然是喝鮮搾果汁了。
吃完了芒果布丁,余興未盡,就又要了一客“杏汁蓮子百合”,我要的是熱的那種,端上來很大的一盅,卻只是奶,不見杏(那也是我喜歡的水果之一),比劃著問老板是不是拿錯了,對方說就是這個。拿勺一攪蓮子和百合都出來了,杏卻始終沒見著。
吃到再也吃不下了時才離開那家甜品店,走的時候帶著好多的遺憾,還有找老板要的一份菜單。
我有點兒納悶兒,為什麼每回不管在哪兒,也不管我要了什麼,店家都會很仔細地給我包好,然後我拿到座位上吃的時候還要費勁拆包。
那晚上走到最後我明白過來了,老板對我講的那些話裡一定有某一句是我打不打包的。而我在香港很不願意開口,暴露出一口標准國語讓我感到不安全,所以買東西時一般都是往價單上一點然後付錢,不管問我什麼都只點一下頭而已。
當我要最後一份甜食時,那老板一邊問一邊打手勢,指一下旁邊的座位再指一下門外,我恍然大悟說我就在店裡用,大家才都明白。
我發現越是不會說國語,根本不能交談的地方賣的東西就越好吃,在泰國也一樣。Pattaye街上那些當地人開的小店裡的吃食非常有特色,可因為店主既不懂華語,又不會英語,標牌上只有泰文,所以吃的到底是什麼我到最後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