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舊名浯洲。因與廈門共扼福建東南海口,有“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稱,故名“金門”。歷史上的金門,曾是“荒島”,有說是“全中國單位地區內最多進士、舉人,及到南洋經商發達人數最多的地方。”
日據時代,日本人曾在島上種植鴉片,建築飛機場。1949年,國軍進駐金門,金門變身國軍前線,進入“軍管時期”,先後經歷“古寧頭大戰”、“大二膽戰役”、“九三炮戰”、“八二三炮戰”等,數十萬炮彈落在了金門。特別是1958年“八二三炮戰”爆發,金門一夜成名,也自此,金門成為兩岸關系演變的重要坐標。
1956年,金門實施戰地政務,到1992年終止並解除戒嚴,這期間,國軍在金門開鑿了許多“巧奪天工”的軍事陣地與設施,同時為金門進行綠化工作。金門交通觀光局因此傳播金門為“一座充滿歷史文物與軍事陣地的綠色島嶼”。
“閩南文化、戰地文化、僑鄉文化,是金門文化的三大特色”。導游說。
旅游地圖上,金門像一個啞鈴,也像一只蝴蝶,與廈門島相距只有幾千米。金門本島東西長約19公裡,南北最寬約15公裡,島中央最窄處僅有3.5公裡。本島總面積不過134平方公裡,西偏南方是小金門(烈嶼小島)。
在金門縣長李沃士的施政報告裡,金門未來的發展是要建設成為國際觀光休閒島、優質養生醫療健康島、高級免稅精品購物島、兩岸高校荟萃大學島、白酒文化島,成為兩岸雙贏的和平島。
如今的金門,陣地、坑道、“小心地雷”、炮彈鋼刀、總兵署、洋樓、“小三通”、高粱酒、一條根、貢糖??“百味雜陳”。
“炮彈鋼刀”與“打鐵匠”吳增棟
“戰地金門”的傳說,“炮彈鋼刀”這一節最是流行。廈門對岸的金門土地上,“百萬炮彈”、“處處地雷和軍事禁區”,這是沒到過金門的人對金門有限的印象。更多一點的了解,也可能是金門人用炮彈殘殼打造出來的菜刀、鋼刀,質量一流,極其好用。甚至有傳說是,廈門的姑娘結婚時,都想托人帶把金門的菜刀做嫁妝。
我們慕名來到一家叫“金合利鋼刀”的“景點”。說是景點,實際就是金合利鋼刀的制作工房和展覽館。一棟不起眼的三四層類似居家的瓷磚外牆樓房的一樓,據說就是聞名海峽兩岸的“金合利鋼刀”旗艦店。走近一樓後方的工房,兩百來平方米的地方堆滿了一地銹跡斑斑的炮彈片。“平生第一次見這麼多的炮彈,真是好風景。”在場人至少內心是這麼想的吧,但並沒有幾個“WOW”出來。例行地做完“鋼刀制作過程之旅”,一睹制刀師傅先從炮彈切片,接著高溫淬煉、錘打、打磨等,一把銀光閃閃的“裸”鋼刀擺在面前,僅僅花了20分鐘左右。
“吳先生到了。”有人過來傳話。因之前沒有預約,金合利鋼刀的主人“吳先生”特地從外面趕了回來。我們轉到前面展覽廳。高高瘦瘦,有稜有角,一身牛仔工衣的吳先生手托“鎮館之寶”——帶炮彈底座的“鋼刀坯”,與我們聊開來。
吳先生名吳增棟,是“打鐵吳”家第三代傳人,十二歲還念小學,但已在自家打鐵鋪幫著拉鼓風爐、削刀、磨刀等,還擁有專用大錘,童年就在火光、高溫與鐵屑中度過。吳增棟有四十多年打鐵經驗。
吳增棟的祖父吳宗山,人稱“金門刀業始祖”,清光緒年間曾習藝於廈門,後在金門專營打鐵及農具鍛造;至其子吳朝熙承襲家業,於1937年在金城吳屋創建金合利制刀廠。“金合利”品牌已傳承七十多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占領金門,盟軍轟炸金門遺留有許多炸彈殼,加上金門本來就“物料短缺,鋼材輸入資費驚人”,所以,炸彈殼一下子便被金門打鐵業瞄准,“那是很好的打造刀具的材料”。這是最早的“炮彈鋼刀”源起。其間吳增棟的父親吳朝熙肩挑鐵爐,走遍全島,服務島上兵民,“打鐵師”人人皆知。後來國共戰爭,“金門廈門門對門、大炮小炮炮打炮”,金門走入艱難歲月,中、上年紀的金門人都有躲炮彈的回憶。1958年,“八二三炮戰”,金門島群上“落彈47萬余發”。遍地的炮彈片卻意外地為打鐵業留下“寶”材,吳朝熙便有計劃地搜購全島廢彈殼,再巧思,創意,發揮祖傳技藝,鍛造出人人叫好稱奇的“金合利鋼刀”。
吳增棟說,早期的炮彈鋼刀,主要賣給金門當地居民或駐防金門的阿兵哥,數量有限。到1970年代,又主要賣給每年寒暑假在金門舉辦的“金門戰斗營”學員。1992年底,金門解除戰地政務軍管體制,打開觀光大門。1993年,他籌措新台幣900萬元,在金寧鄉伯玉路建新廠,以現場表演制刀為賣點。吳家打鐵鋪也隨著旅行社不斷帶來的觀光客的口碑相傳打出了新的知名度。慢慢地,吳增棟將“打鐵鋪”發展為一間總廠、四間門市規模的公司。打鐵鋪,這個傳統的老行業,目前在金門蛻變為以“金合利”為代表的觀光新產業。
“這裡不僅吸引了全台灣的觀光客,也是接待陸續有來的大陸客的觀光賣點。”吳增棟說:“我們的刀具已經走進歐美市場,許多外賓甚至慕名前來金門購刀。”尤其是,兩岸小三通,中國大陸自2004年底開放福建省民游金門,參觀吳增棟的工廠幾乎是必列游程。
有人說,金門的制刀業是發了戰爭財。吳增棟的觀點是,“炮彈鋼刀”不僅是商品,也是文化和傳承。“我們在全島范圍收購,半截的也按一顆算,六百到一千元新台幣一顆,每顆能打造出四十到六十把刀不等。”制刀時,要求炮彈鋼刀要藝術化、精致化,同時,“我們開發了隨身小刀、仿古刀劍等紀念性商品,還成立了刀劍博物館,陳展一些過去打鐵做刀的器具,以及各式刀器。”“這不但是紀念家傳產業,更希望為金門歷史文化留下紀錄。”當然,吳增棟更明白,“打鐵要趁熱”。
金合利鋼刀實業有限公司、金寧廠 地址:金門縣892金寧鄉伯玉路一段236-7號
迎賓館:君在“地下希爾頓”
現在的金門島上沒什麼“五星酒店”或“豪華度假村”。我們下榻在金城區老街區民族路的一家“新金門旅館”,這裡,幾十間麻雀小的房間,早餐全部叫“外賣”。導游說,這差不多是金城最好的了。也許不屬實。但怎麼看,這酒店最多也就我們常說的招待所或二星酒店標准。我們找了更好的理由——體驗金門著名的“廣東粥”。
兩岸對峙時期,金門倒是出現過一家走高端路線的“迎賓館”。
“迎賓館” 於1980年建成啟用,是一個深入花崗巖體的坑道賓館,占地6700余平方米,正面為兩層小樓房,後面為320米的坑道,內有房間31間,86個床位。“迎賓館”由蔣經國命名,包括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和知名藝人鄧麗君、白嘉莉、鳳飛飛等人都曾下榻於此,因此有“地下希爾頓”之稱,算是當年“金防部”的外賓接待所。
台軍實施“精實案” (精簡軍隊編制),金門駐軍減少,2000年5月間,在台灣“國防部”見證下,台灣“軍人之友社”將“迎賓館”移交“金管處”維護管理,規劃為戰役史跡展場。
2010年4月底,“迎賓館”重新開幕,變身為戰地和勞軍文化的展館。一樓大廳主要是戰地防御設施展,如軌條砦、鐵絲網、反空降樁、雷區等。目前,部分開放的賓館客房在一樓大廳後的坑道兩邊,幾十來米,有李光耀1981年2月間下榻的“101上將房”,及鄧麗君當年勞軍時住宿的“018中少將房”。二樓陳展以勞軍活動為主題,特別重現已故“軍中情人”鄧麗君“君在前哨”風采,其中多幅鄧麗君勞軍照片和“不准拍攝、錄音”的勞軍影片,對於兩岸觀光客,皆為第一次體驗。
此外,台防務部門當年的“女青年工作大隊”勞軍活動群像還被以雕塑形式在“迎賓館”門前空地上展出。
“迎賓館”位於太武山麓的黃海路上,鄰近“八二三戰史館”、“俞大維紀念館”及太湖、榕園等,是金門東半島戰地文化觀光熱門景點。
翟山坑道:可以音樂會
“坑道”最能展示“戰地金門”的特征。其中,翟山坑道、震東坑道(獅山炮陣地)、成功坑道最具代表性。我們從翟山坑道開始進入“戰地金門”。
導游先生陳正中說,傳說是這樣的:翟山又叫賊山、鐵壁山,由於金門島上的石頭全是堅硬的花崗巖,當年開鑿全靠人工,在挖掘的過程中,一名叫翟山的工兵營長被一塊突然塌下的巨石壓死其中,坑道因此得名。
翟山坑道位於金門古崗村古崗湖東南方翟山腹裡,於1961年開挖,耗時五年鑿成。據說,當年為挖這個坑道,不知死了多少士兵。坑道原先主要作用是供海上登陸小艇回轉及運補人員、物資用。坑道修好後,國共兩軍再未發生大的正面沖突,“單打雙不打”所發射的炮彈也都是宣傳彈,不以傷人為目的,故那時所有的戰備水道並未被實際利用。翟山坑道於1986年廢棄。金門公園管理處於1997年開始接管維護,並於1998年正式開放觀光。
翟山坑道由水陸兩部分組成:“陸道”長100米,寬6米;“水道”總長357米,呈A字形,水道部分入口接海。從坑道進去,一側原為軍人辦公和宿捨區域。從陸道部分往低處走,進入水道部分,洞天陰森,左右兩邊峭壁下都開鑿有一條寬一米多的水泥通道,並有不銹鋼作為護欄。不知道水有多深,看下去水底是頭頂巖石的倒影。如今,出海口已被閘門關死。閘門外,可清晰聽到海浪聲。坑道巖壁上,仍可見到當年用紅油漆寫的從1至42的編號,據說,坑道內可容納42艘艦艇駐泊。坑道口,寫著蔣介石的“毋忘在莒七大精神”,其中包括“以寡擊眾”、“防諜欺敵是重點”??
獅山炮陣地“炮操”
金門縣政府於今年八月一日起開放全台唯一坑道式炮陣地——“獅山炮陣地”。
獅山炮陣地在金門東北角的五虎山上,起建於1965年,三年後配置四門八英寸榴炮,負責金門東北部海域安全。陣地內的“震東坑道”,全長約508米,平均高約4.6米、寬約3.6米,共有四個炮堡,去年三月由“金防部”移交金門縣府接管。
獅山炮陣地目前實際是試辦開放參觀,坑道內有“獅山炮陣地及榴炮發展”影片欣賞、8英寸榴炮、75山炮、國共榴炮彈展示區、各式火炮底火筒展示區、中山室等。其中,中山室設有炮兵教召處,供老炮兵尋找昔日駐守據點,並備有獅頭、8英寸榴炮的畫圖紙供游客亂 塗亂繪。另外,坑道外也設有火炮展示區,展示的武器有75山炮、120迫炮、4管50機槍、40高炮、90高炮、57戰防炮、105榴彈炮各1門。
“獅山炮陣地”在1958年的八二三炮戰末期,自琉球美軍基地運抵參戰的八英寸榴炮,因發揮當時國軍認為的“扭轉戰局功效”一“炮”而紅。“當時的共軍還一度誤以為國軍打的是原子彈。”有金門大學的老師和學生正在練習炮操。
金門縣府在接管獅山炮陣地後斥資整建,在大門口崗哨制作兩尊塑鋼材質的衛兵,一叫“郝伯春”(郝柏村)、一叫“馬安南”(馬安瀾),都是當年在金門駐守的知名將領。
坑道裡的工作人員說,夏季,這裡也是舉辦夏季音樂會的好地方。“近些年,一到3、4月份,就有坑道音樂節,軍事與音樂,也剛強也柔和,很奇妙。他們唱台灣民謠,奏世界名曲。他們就在水道上表演,游客靠牆站,或坐下,都很陶醉。可以想象,這會是多麼叫人興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