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旅游方面,我這種人總有點不合時宜,因為總是願意從陰暗刻薄的角度去考慮問題,這很容易讓人感到掃興。所以,即便出游,還是一個人的好,免得發表諸多令人生厭的評論。原定的路線是先到國子監,然後再往恭王府,但是很不幸的是,國子監大修,所有建築基本都被綠色的施工網蓋得嚴嚴實實,最終決定還是等修好了再來;而在恭王府則更不幸的遇上了一個規模龐大的旅游團,以地名為單位分成了不下十個小組,幾乎覆蓋祖國大江南北,整個恭王府聒噪一片。國子監與孔廟所在地為國子監街,這個是目前使用的地名,但我更願意引用牌樓上的題字稱之為“成賢街”。成賢街上從西向東先後立著四座牌坊,都是四柱三樓的樣式,只是最外側的兩個支柱已經被簡化,變成有點類似垂花門的款式。在我的印象裡,這四座牌樓這恐怕是現在的北京城裡僅存為數不多的幾座牌坊了,西單牌樓、西四牌樓、東單牌樓、東四牌樓這些地名早已隨著標志性牌樓的拆除而改名西單東單、西四東四,恐怕再問及路上的行人,可能已經沒有多少人能了解這些被腰斬的名稱後面的具體含義了。與臨街人聲鼎沸香火旺盛的雍和宮相比,國子監顯得冷清了不少,也許這裡面有國子監正在大修的原因在裡面,但也許更多的是因為現在的人們更多的願意把自己的未來寄托給高高在上的神靈,而不是求諸於自己的努力。所以,雍和宮的周圍滿滿的都是待售的香火,孔廟的周圍卻找不到聖賢書。成賢街的北側,先後孤零零的立著兩塊漢白玉的石碑,就是傳說中著名的以六種文字寫就的下馬石了。只是到如今,石碑上的字已經模糊的難以識別,昔日碑前文官下轎武將下馬的威嚴早已不再,而居委會在孔廟牆外張貼的人大代表選民榜則以另外一種鮮明的態度告訴我們:我們似乎已經可以不再需要科舉這個曾經唯一可以合法正常地表達“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思想的通道了。盡管現代的教育制度與當年的科舉無論在形式還是實質方面都有異曲同工之處。懶散而略帶寂寞的走在成賢街的人行道上,並沒有太多的思緒,偶爾經過幾戶人家仿著舊式的四合院建造的宅門和門前的石墩,為表古意強作舊,與為賦新詞強說愁怕是有一樣的心境。路旁停滿了前往雍和宮朝拜的游人們停放的汽車,偶爾倒是有三兩個學生模樣的游客與我擦肩而過。就在我快要走到大街西口的時候,三個外國人,應該是一家三口,各騎著一輛嶄新的自行車從我身邊緩緩而過。這才是個旅行者的樣子。我心中暗想。
(國子監牌樓)
(孔廟外字跡已經模糊的下馬石)
(孔廟外字跡已經模糊的下馬石)